吕景山对药大全-吕景山对穴治疗癫痫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类 列缺—后溪
单穴功用
列缺,又名童玄、腕劳。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为手太阴肺经腧穴、络穴,别走阳明,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也是四总穴之一。本穴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平喘、通经活络的作用。用于治疗偏正头痛、颈项强痛、下牙疼痛、咽喉肿痛、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口噤不开、牙关紧闭、咳嗽、气喘、呃逆、水肿、手腕无力、感冒发热、热病瘛疭、小儿惊痫。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阳跷脉、申脉穴相交会(即沟通之意)。穴在手小指外侧(尺侧),本节(掌指关节)后之凹陷处。握拳时,穴处肌肉隆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处,故名后溪。本穴具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项强痛、落枕、颈部扭伤、目赤肿痛、面肌 动、耳鸣耳聋、热证、疟疾、癫 、小便赤涩、时疫病症、黄疸、肘臂手指挛急。
伍用功能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腧穴、络穴,别走阳明,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又是四总穴之一,有疏风解表、宣肺平喘、通经活络止痛之功;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是小肠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阳跷脉申脉穴相沟通,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效。
二穴伍用,通调任督二脉,宣通太阳经气,活络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
1.头项强痛。
2.落枕。
3.扭转性斜颈。
操作法
列缺:①以病人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示指尖到达之处是穴;②立拳,把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是本穴。向肘部斜刺0.2 0.3寸。
后溪:握拳,于第5掌指关节后缘,当手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列缺—后溪伍用,是为治疗各种颈项强痛而设。
斜颈扭转案例
张某,女,12岁,学生。1979年夏月初诊。
主诉:阵发性右侧颈项疼痛2个月余。
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侧颈项疼痛,呈阵发性,多在午后1时左右发作,每日发病,右侧颈项作痛,头扭向左侧,痛苦不已,久治无效而来就医。
查体:营养欠佳,面色少华,形瘦体弱,用手托着左侧下颌,以阻抗颈项向左侧倾斜,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扭转性斜颈,证属气血不足,风中络道,血脉不和,筋脉拘急。
治则:宣通气机,疏调络道,缓急止痛。处方:列缺、后溪。
操作:单手快速进针,在得气的基础上,双手同步行针1分钟,顿时,疼痛缓解,前后留针半小时,共行针3次,起针后嘱患者夜卧避风为妥。
翌日二诊,自云:病情稳定,未曾发作,遵效不更方之旨,守原方施治,嘱隔日再诊,以观后效。
三诊来云:针后未再发作。嗣后,又针治2次,以善其后,5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类 太溪—太冲
单穴功用
太溪,又名吕细。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土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太溪,太者大也,溪者川也。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聚流而成太溪,并由此处转注入海,故名太溪。本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之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根酸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消渴、月经不调、失眠、遗精、阳痿、胸闷心痛、手足厥冷、小便频数、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太冲,又名大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输土穴。太,大也;冲,通道也。比喻本穴为肝经通道所在,也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本穴具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清降肝阳、镇肝息风、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疼痛、呕逆食少、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烦躁失眠、惊风抽搐、癫痫、目赤肿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内踝前缘痛。
伍用功能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肾为水脏,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太溪为肾经"原"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强腰膝之功。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肝为风木之脏,肝藏血,有贮藏、调节血液的功能,故肝有血海之称。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平肝息风,清热利湿之效。
太溪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滋肾平肝,移盈补亏,清上安下,潜降血压之功益彰。
主治
1.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证属阴虚火旺、肝阳上扰者。
2.失眠、多梦、寐而不实,证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者。
3.月经不调、子宫出血,证属阴虚火旺、阳络受损、血热妄行者。
4.奔豚气,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作时痛苦难忍,或有胃脘痛,或有腹痛等。
操作法
太溪: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直刺0.3 0.5寸。
太冲: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太溪—太冲伍用,取其"肝肾同源"之意。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两者可以相互滋养化生,肝、肾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肝肾阴虚,以致相火妄动,拟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为之正治。
吕老1965年初夏,曾遇一中年妇女,自诉:近5年来,经常头昏,头晕,耳鸣,腰酸,下肢无力,夜卧多梦,时而惊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压:22.7/16千帕。脉症合参,证属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肝阳上扰。治宜滋阴降火,清上安下。处方:补太溪、泻太冲。治疗经过: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依法连针3次,诸症减去一半,又针5次,诸恙悉除,血压:18.7/13.3千帕。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解毒消肿类 阳谷—侠溪
单穴功用
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本经经火穴。穴在手外侧(尺侧),当兑骨(尺骨茎突前外下方)凹陷处,形如小谷,故名阳谷。本穴具有疏调经气、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颈颔肿、手腕及前臂外侧(尺侧)疼痛、热病无汗、头眩目痛、耳鸣耳聋、牙痛、舌强不能吮乳、小儿瘛疭。
侠溪,又名夹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本经荥水穴。侠溪者、水也,有水可称为溪。穴居足小趾、次趾歧骨间,本节前之凹陷处,因其两趾相夹之间如溪,故名侠溪。本穴具有清热泻火、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眼外眦(外眼角)肿痛、头痛、目眩、耳鸣、耳聋、颊颔肿、胁肋痛、足背红肿、五趾痉挛、足心发热、热病汗不出。
伍用功能
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行,为本经经火穴。火性炎上、属阳,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侠溪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溜,为本经荥水穴。按"荥主身热"之理,有清热泻火、滋水涵木、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力。
二穴配伍,协力而行,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
1.目赤肿痛,证属肝胆火旺者。
2.颔肿口噤诸症。
3.胸胁胀满、疼痛等症。
4.伤寒热病汗不出等。
操作法
阳谷:侧掌,手心向前,由腕骨直上,相隔一骨(三角骨)的凹陷处取穴。直刺0.2 0.3寸。
侠溪:正坐垂足着地,于足背第4、5趾缝端取穴。斜刺0.2 0.3寸。
经验
阳谷—侠溪伍用,出自《百症赋》:"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医宗金鉴》:"侠溪主治胸胁满,伤寒热病汗难出,兼治目赤耳聋痛,颔肿口噤疾堪除"。盖一以阳谷疏解太阳经气,而清热泻火,解表退热,消肿止痛;一以侠溪疏解少阳经气,而清热泻火,通络止痛。合而用之,太阳、少阳二经并行,故清热泻火,消肿止痛,解表退热之力增强。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解毒消肿类 归来—太冲
单穴功用
归来,又名溪谷、溪穴。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穴居天枢穴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既可纳气归元(归根),又可治气分病(男子囊缩,女子阴挺),而使其复原,故名归来。本穴具有疏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暖宫散寒、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腹痛、疝气、睾丸肿痛、经闭、阴挺、带下、阴冷肿痛。
太冲,又名大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输土穴。太,大也;冲,通道也。比喻本穴为肝经通道所在,也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本穴具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清降肝阳、镇肝息风、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疼痛、呕逆食少、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烦躁失眠、惊风抽搐、癫痫、目赤肿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内踝前缘痛。
伍用功能
归来位于下焦,有调理气机、纳气归元、行气止痛、温经散寒、升阳举陷之功;
太冲处于足拇趾本节后,能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平肝潜阳、镇肝息风、清利湿热。
归来以升清为主;太冲以清降为要。归来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升一降,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阳举陷,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睾丸肿痛。
2.阴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3.小肠气痛,疝气诸症。
操作法
归来:仰卧,先取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的曲骨穴,于其旁开2寸,再向上1寸处是穴。直刺0.5 1寸,向前阴方向斜刺1 2寸。
太冲: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接合部前方凹陷处,当 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归来—太冲伍用,为吕老之经验,善治前阴之病证。归来多取向前阴方向斜刺,针感若向前放散,甚至有收缩感者,其效更著。吕老曾治一中年妇女,罹患阴挺(子宫脱垂)1年余,自觉气短乏力,小腹坠胀,站立尤甚,卧之减轻,腰膝酸软,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脉症合参,证属肾气不足,中气下陷。治宜补气升提,培补肝肾。处方:归来、太冲、太溪,针刺用补法,留针20分钟。治疗经过:先针刺归来,向前阴方向沿皮斜刺,当前位有收缩、升提感时,立刻滞针守气,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法,太溪、太冲均直刺0.3 0.5寸,针刺用补法。前后治疗10次,二度子宫脱垂,竟能痊愈,随访1年,亦未见复发。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通窍亮音益聪类 天牖—四渎
单穴功用
天牖,又名天听。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穴在侧颈项部,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天牖者,天指上、指头,牖指窗开旁墙、有头窍之意也,故名天牖。本穴具有疏通气机、清热去火、消肿止痛、通气开窍之功。用于治疗头晕、目昏、目痛、暴聋、面肿、项强痛不能回顾、肩背臂部疼痛。
四渎,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三焦者,中渎之府,决渎之官,穴通水道,位于三阳络之后,故名四渎。本穴具有疏调本经经气、促进气化功能、通调水道、引热邪下行之功。用于治疗暴喑、耳聋、下牙痛、前臂及肘关节疼痛。
伍用功能
天牖穴居少阳天位,邻近耳区,有疏调耳窍气机、开窍益聪、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四渎穴在本经前臂肘前5寸,有疏调少阳经气、通经活络、通调水道、引邪热下行之力。
二穴同为少阳经穴,一上一下,通经接气,疏通经络,宣窍启闭之功益彰。
主治
1.暴聋,恙由邪热居于少阳,以致经气闭阻,发为耳聋等症。
2.神经性聋。
操作法
天牖:正坐,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从外向内直刺0.5 1寸。
四渎: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上7寸,尺、桡两骨之间处取穴。直刺0.5 1.2寸。
经验
天牖—四渎伍用,以治风火相扇,上扰耳窍,气机闭阻,发为耳聋诸症。天牖为局部取穴,四渎为循经远道配穴,远、近相合,疏调本经气机,通窍启闭之力增强。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止咳平喘类 丰隆—列缺
单穴功用
丰隆,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络穴,别走足太阴,能沟通脾胃两经。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穴有清降痰浊之功,为治痰之要穴,可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诸症。本穴又有和胃气、宁神志、清热化湿之功,用于治疗风痰头痛、头昏眩晕、倦怠思卧、咳嗽多痰、哮喘气急、胸闷胸痛、大便秘结、下肢瘫痪、妇人脏躁(相当于癔症)、癫狂诸症。
列缺,又名童玄、腕劳。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为手太阴肺经腧穴、络穴,别走阳明,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也是四总穴之一。本穴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平喘、通经活络的作用。用于治疗偏正头痛、颈项强痛、下牙疼痛、咽喉肿痛、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口噤不开、牙关紧闭、咳嗽、气喘、呃逆、水肿、手腕无力、感冒发热、热病瘛疭、小儿惊痫。
伍用功能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络穴,别走太阴,能沟通脾、胃两经,以健脾胃、化痰浊,和胃气、降浊逆,清神志、安心神;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腧穴、络穴,别走阳明,能沟通肺、大肠两经,以疏风解表,宣肺平喘,通经活络。
丰隆以化痰降浊为主;列缺以宣肺止咳为要。丰隆突出一个"降"字;列缺侧重一个"宣"字。二穴伍用,宣降合法,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下气平喘之功益彰。
主治
1.湿痰为患,咳嗽、气喘,恶心呕吐,咳吐白痰,胸膈胀满,胃脘不舒,头眩心悸等症。
2.急、慢性支气管炎。
操作法
丰隆: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之中点同高,距离胫骨前嵴约2横指处取穴。直刺1 1.5寸。
列缺:①以病人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示指尖到达之处是穴;②立拳,把拇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是本穴。斜向肘部刺0.2 0.3寸。
经验
丰隆—列缺伍用,是为治疗湿痰咳喘而设。出自京华针灸名家单玉堂老师之手,1958年讲课时曾云:二穴合用,有二陈汤之效,即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下气平喘是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