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治疗癫痫-易经诊断疾病
顶上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经外奇穴名·顶上 2.1 定位 2.2 主治病症 2.3 刺灸法 3 经穴别名·顶上 3.1 百会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特异性 3.5 所属部位 3.6 百会穴的定位 3.7 百会穴的取法 3.8 百会穴穴位解剖 3.8.1 层次解剖 3.8.2 穴区神经、血管 3.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3.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3.11.2 灸法 3.12 百会穴的配伍 3.13 文献摘要 3.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3.14.2 退热作用 3.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14.5 对痛阈的影响 3.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3.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3.14.8 治疗子宫脱垂 3.14.9 治疗小儿脱肛 3.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3.14.11 降低cGMP 3.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3.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3.14.14 矫正胎位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顶上 1 拼音
dǐng shàng
2 经外奇穴名·顶上顶上为经外奇穴名[1]。出《工人医生手册》。位于大腿远端伸侧,髌骨外缘直上,髌骨中线上4寸处[1]。左右计2穴[1]。主治膝关节痛,下肢瘫痪[1]。
2.1 定位经外奇穴顶上位于大腿远端伸侧,髌骨外缘直上,髌骨中线上4寸处。左右计2穴[1]。
2.2 主治病症经外奇穴顶上主治膝关节痛,下肢瘫痪[1]。
2.3 刺灸法一般向下斜刺1~3寸[1]。
3 经穴别名·顶上
顶上为经穴别名,即百会[2]。见《脉经》。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3][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3]。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3][5]。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3]。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3]。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3.1 百会穴的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3.2 出处《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3.3 穴名解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3]。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6]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6]
3.4 特异性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3][5]。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3]。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2]。
3.5 所属部位头顶[7]
3.6 百会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8]。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5]。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3]。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3.7 百会穴的取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3]。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3]。正坐取之[3]。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9]。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3.8 百会穴穴位解剖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3.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3]。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0]。
3.8.2 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0]。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5]。
3.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3]。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2]。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2]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2]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6]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6]
3.10 百会穴主治病证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3]。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5]。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0]。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9]。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3]。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5][3]。
平刺0.5~0.8寸[9][10],局部酸胀[9],可扩散至头顶部[9][9]。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3]。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9]。
3.11.2 灸法可灸[3][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9]。
3.12 百会穴的配伍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3]。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3]。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3]。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9]。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9]。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9]。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9]。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9]。
3.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3.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9]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3]。
3.14.2 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9]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3.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9]
3.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9]
3.14.5 对痛阈的影响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9]
3.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9]。
3.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3]。
3.14.8 治疗子宫脱垂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14.9 治疗小儿脱肛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3.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3.14.11 降低cGMP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3.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6]。
3.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6]
3.14.14 矫正胎位道教法术真的存在吗
道家中的法术真的存在吗?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而且道教的存在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国影视剧中,很多人将道教神话,或者是有很多道教法术,让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存在的,所以对我们国人的影响比较深远但是到家中的法术真的存在吗?在我看来,道教中的法术是不存在的,只不过道教是为了让自己的教派在当时的社会有一席之地,自己编造出来的。
我国民间很多人都认为二元论存在于宇宙中,所有的东西并且都是适用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太极图,不仅仅是我国就连西方很多国家的很多人都认为太极图中的阴阳关系是存在的,也就是阴阳虚实,认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有两个时空存在的。其实阴阳图说明的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个样子。
太极图本来的图形就是一个圆形,道教认为我们人类的生活轨迹只是太极图中半个圆,所以人一般一辈子结束以后也就相当于走了太极图中的一半,另一半将会通过灵魂来走完,还有可能成仙或者成佛。这些东西没有人经历过也没人和我们诉说过,一切都是编撰出来的。
所以认为道教法术存在的人基本上都是觉得鬼神仙佛也都是在我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见到过这些东西,所以这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来的为自己做的事情辩解的一个原因。
在民间一直都存在喊魂丢魂的说法,有时候孩子受到惊吓,就会通过家人在十字路口去叫孩子的名字,或者是焚烧一些纸钱来让孩子保持安静,为了让孩子有自己的七魂六魄,但是这些做法是很愚昧的,不可取,应该去医院看医生。
即使是这个样子,但是上述的事情都是可以通过科学证明另有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人们心理作祟。也算是一个心理暗示。道教本来的法术是根本不存在的。
联想-金木水火土
答:中药名是为了顾名思义、顾名思疗效而起的。如防风--治外感风寒;远志--失眠、健忘、不安;夜交藤(何首乌的茎)--;何首乌--秃顶、白发;合欢--烦躁、忧郁、失眠健忘,与夜交藤合用效佳;下雨天常见的蚯蚓,叫地龙--清热、通略(那家伙特能钻);*羊藿--阳痿;肉苁蓉,(大学老师原话)“是沙漠上的骆驼撒下的精液后,长出来的植物”,所以--阳痿;阿胶--既驴皮,“味甘”,滋阴润肺;同是老龟壳,背壳叫鳖甲--入肝经;腹部的壳,叫龟板--味寒,入心、肾、肝颈,滋阴;侧柏叶,既柏树(冬天不落叶而黑绿),北面、背阴处的叶--性寒,入肺、肝、大肠颈,可凉血,乌须发;朱砂,重金属汞、水银,含MGSO4 FE2O3的矿石,可安神;芒硝,长在阴暗潮湿墙角的咚咚,含硫酸钠、硝酸钠,--清热、润燥、泻火,去年药近百人的胡万林(已提起公诉),用8印大锅熬芒硝水(不掺别的)不管什么病、绝症,都有效(不要有怀疑,气功、神水、香灰都治病--只要相信)。
众所周知,<易经》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医的精髓,贯穿中医的诊断、治疗既所谓的辩证施治(GOOGLE大众医药网/《中医学基础 第二章 阴阳五行》大学教材.就像所有中医书所承认的,阴阳五行学说牵强,但实在没法,中医就这一个学说)。所谓阴阳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用大学老师的原话(就像中药方剂随地域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一样,中医理论也不尽相同):金生水既水蒸气遇铁板变成水;水生木既万木生长离不开水;木生火;火生土既木柴燃烧后变土;土生金既“君不见沙土里面金光闪闪(有金)”; 相克。金克木既刀可砍木;木克土既木比土硬;土克水所谓水来土挡;水克火;火克金既或能熔化铁。 然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开始了:生拉硬拽,一一对应:(还是大学教授原话)拍派胸部砰砰响故肺属金;看看心脏火红色故心属火,主神志(中医中大脑是无任何功能的废物,进而心思心眼心情);肝脏是土绿色故肝属木(树木春季发芽因而认为肝病春天多发、抽风说胡话谓“肝风内动”);略。中药名,如你在大厚本的通用《植物学》上找不到,不要怀疑是盗版。中药名是为了顾名思义、顾名思疗效而起的。如防风--治外感风寒;远志--失眠、健忘、不安;夜交藤(何首乌的茎)--;何首乌--秃顶、白发;合欢--烦躁、忧郁、失眠健忘,与夜交藤合用效佳;下雨天常见的蚯蚓,叫地龙--清热、通略(那家伙特能钻);*羊藿--阳痿;肉苁蓉,(大学老师原话)“是沙漠上的骆驼撒下的精液后,长出来的植物”,所以--阳痿;阿胶--既驴皮,“味甘”,滋阴润肺;同是老龟壳,背壳叫鳖甲--入肝经;腹部的壳,叫龟板--味寒,入心、肾、肝颈,滋阴;侧柏叶,既柏树(冬天不落叶而黑绿),北面、背阴处的叶--性寒,入肺、肝、大肠颈,可凉血,乌须发;朱砂,重金属汞、水银,含MGSO4 FE2O3的矿石,可安神;芒硝,长在阴暗潮湿墙角的咚咚,含硫酸钠、硝酸钠,--清热、润燥、泻火,去年药近百人的胡万林(已提起公诉),用8印大锅熬芒硝水(不掺别的)不管什么病、绝症,都有效(不要有怀疑,气功、神水、香灰都治病--只要相信)。一个药物是否有效,科学界必须经过“金标准”既“随机、双盲、对照、可重复”,就是说,成百上千(太少不行)的人随机分为2组,谁都不知道吃的是不是药,结果、可验证的客观结果(不是感觉等摸不着的)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效果有统计学意义,还须:你用着行,我用着管用才叫“行”,如果光你用这个法行,别人一用就不行,那不叫有效。注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中医拒绝对照、拒绝检验,它一定要(至少声称是)“辩证施治”,既同是头疮,甚至用的是一个方子,A用的方,B再用老先生要增减1--2味药,或增减1--2克重量(至少声称是这样,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你不要说无效,是你辩的证不和我一样--对国内同行、国外怀疑者)。科学、真正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有“中”“西”之分吗?我认为只有真假---路垫土。 “吃什么补什么”如吃血补血、吃肺补肺、吃脑补脑,不仅是传统医疗的信条,而且已深入到大众文化。但是这个观念并不正确,因为吃进的任何食物都要经过消化,分解成基本的化学结构成分才被吸收。李时珍认为用人的骨、肉、胆、血为药,《本草纲目》中仍然记述了从人的血肉至头垢、耳塞、月经、胎屎和粪尿等37种治病的药物。
吃肺补肺、吃脑补脑,不仅是传统医疗的信条,而且已深入到大众文化。但是这个观念并不正确,因为吃进的任何食物都要经过消化,分解成基本的化学结构成分才被吸收。李时珍认为用人的骨、肉、胆、血为药,《本草纲目》中记述了从人的血肉至头垢、耳塞、月经、胎屎和粪尿等37种治病的药物。人参形状似人,具有“滋补作用”。这正如林语堂所说:“有些中国药物完全来自文字游戏或怪诞的联想:蟾蜍的皮肤多皱折,所以用来治疗皮肤病;一种生长在山涧里的青蛙,由于涧深水寒,就被认为对身体具有‘清凉’作用。”鲁迅的父亲生病,“水肿逐日厉害”,用过“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因为“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检验,‘直觉’有任意的空间,常近于幼稚的幻想。”现今这种巫术思维、怪诞联想,仍是传统医药的思维特征和用药基础。如珍珠粉可以美容使女人的皮肤白嫩;蛇皮光净,因而蛇和蛇蜕用来治疗难治性皮肤病。蜈蚣、蝎子等虫子善于钻爬穿行,因此可以“攻毒散结,活血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露蜂房(即黄蜂窝)可以“驱风攻毒”、“祛风止痛、祛风止痉”,治“风惊颤掉”,甚至“煎水浴身,治小儿癫痫” ,在于“蜂”与“风”同音。其实,在《本草纲目》中,动物药治病大都是基于这类联想。如犀牛的角居中、怪异,因而犀角能“通神、破水”。由于对鹿的迷信,崇拜鹿有千岁长寿,频繁交配,因而鹿茸滋补、壮阳延年,治疗“阳痿滑精、宫冷不孕”。(注7)“象肉臃肿,人以斧刃刺之,半日即合”,因而“金疮不合者,用其皮灰”治之。鲁迅批评说,“月经精液可以延年,毛发爪甲可以补血,大小便可以医许多病”,思想充满神秘的幻想,因而用药也稀奇古怪。“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如“经霜三年的甘蔗”, 还有“‘蟋蟀一对’,‘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神妙就在这地方”。(注9)动物体内少见的结石、病变和特殊结构,都被视为珍药。所以李时珍说:“牛之黄(胆结石),狗之宝,马之墨,鹿之玉,犀之通天,兽之鲊答,皆物之病,而人以为宝。”灵芝、天麻和冬虫夏草过去不能培植,稀罕难得,因此成为珍贵药材,并赋予神秘的名称,如今又因其名称的神秘而信仰不衰。在六十多年以前,周作人对有关冬虫夏草的无知妄说大发感慨:“今者中国药学者…近二十年普通教育发达,而常识与趣味似无增进,盖旧染之污深矣。”今天的社会发展与医学水平远非那个时代所能比拟,但人们的思想方式真是没有多大长进。
类似“**中药可以使皮肤变白”、“**中药可以延缓衰老”等科研成果经常见诸于在我门的“医学”杂志上。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既判断一个药物有没有疗效的标准。如果放在国外他们会将要检验的药物“予以定型”,例如装载一个胶囊里,然后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可重复”的医学科学试验的“金”标准判断。就是说参与试验的成百上千的人随机分为2组,谁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药,得出结果再按照统计学方法检验其有效性(统计学意义)。但中医“拒绝对照”,拒绝检验!,中医从不搞检验,也永远不会搞对照(一检验对照就玩完),因为中医的核心特点就是“辩证实治”,既每个人的“证”都不同,“都”的意义在于没法对照。因而别人学不会也就在所难免了。中医的基础是《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百度'搜索:大学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二章 阴阳五行》)...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能保留下来的--成为官方医学的,就我们这块地方、这种民间医学一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希腊医、俄罗斯医、德意志医、法兰西医、西班牙医等等等等都无一例外的让位于现代医学,他们的草药,经现代科学技术检验有效的,就按照现代医学的原理分类收归“西药”“存档”应用了。说有有效的物质都可以写出结构式、分子量,但不一定可以“化学合成”(化学合成也不等同于副作用)。像治疗二型糖尿病必须的 胰岛素就必须从动物(如基因重组细菌)提取,治疗癌症的紫杉醇就必须从我国*级保护植物紫杉树提取。外国的祖宗发现了吃杨树皮治头痛、发烧,现代就提取水杨酸,就是我们所吃的乙酰水水杨酸,也叫阿斯匹林,ASPIRINE。他们并没有再熬树皮喝。因为里面可能会有无用的、有害的物质。至于中药的荒诞无稽、刮痧、气功、针灸荒谬,在本专栏、论坛我已有发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向前翻看。我始终认为,关心自己、自己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的同志,应该买一套大学《中医学》(现在可以GOOGLE搜索《大众医药网,中医学基础 第二章 阴阳五行》大学教材),至少可以学会算卦、相面、占卜、看风水等非常使用的“知识”。科学、真正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外国的化肥到中国照样管用.有"中西"吗?医学只有真假,没有"中西’. 中医使用《易经》不着边际的“阴阳论”,不去客观解刨人体,认识人体。大脑在中医中是无用的废物,与消化无任何联系的脾反而成了消化器官。什么肾虚脾虚\阴虚火旺\心火肝火\元气中气等等玄虚的东西,成了胡乱生发的所谓"辩证施治'. 各级中医医院,中医门诊不过是幌子、招牌省级中医院里面最多也只有1—2间中医门诊,其余全是CT、B超、MIR、化验、手术、青霉素。而综合医院,没有中医科,就不够档次,不能评三级甲等医院,这是硬指标。 导致肾衰的木通,是粗粉条样、海绵状的,甚至可以说是通心粉,想像一下他应有什么功能?对治水肿:比我们西医用的橡胶道尿管强多了,这东西插进尿道,水还不像海绵吸水样给吸出来。怎耐不知趣的非专业老记给捅出来,不光不治水肿,肾衰以后水肿更厉害。紫河车---既动物的胎盘,治疗妇女不孕(想必新兴医院每天消耗很多胎盘,嗷,不对,中医叫紫河车)。鸡内金,就是鸡的胃,君不见,鸡吃石头,想像一下鸡内金的作用,对!可治疗消化不良。所有以上药物当然要给你编出来一套一套的理论--当然是“辩证施治”的结果,什么阴阳虚实、望闻问切……埃伯斯(Ebers)发现的公元前1550年的古医书记载着大约700种药物和800种药方。美索不达米亚的药物与古埃及的十分相似,印度古代吠陀医学常用的动物药材,有胆汁、血液、肉、粪尿、精液;比《本草纲目》稍晚由此可见,在古代,世界各国使用的药物与我国的本草大致类同,不同是因为就地取材,在观念上没有根本的差别,本质都是交感巫术所衍生的。其实,中国的传统医药从汉、唐开始,就已经受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东罗马帝国医药的影响,从这些地方输入了许多医学知识、药物和医术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疗所用的药材,都是当地产的动植物,和中医药也大体相似,所不同的在于地域、物产和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统医药内容庞杂,只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积淀太多,加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提倡(解放前没一所中医学校,KMT政府从卫生部组织专家论证到KMT中央会议多次开会;解放后从未论证,仅凭“中医学是伟大宝库应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最高指示,一夜之间上马了几百所学校、医院),并附会了现代医药的一些说法和做法,影响将更为深远。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张士杰先生(1931—)是前北京鼓楼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指定的500名老中医之一,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北京中青针灸学会导师常务理事。因擅长单穴 (太溪穴)治疗疑难杂症,被誉为“张太溪”。
张老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兼通文史和方技,张老自幼耳濡目染,在其父亲的指引下,潜心攻读了《老子》《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于1958年通过国家鉴定考核取得医师资格。经过数十年临证实践,张老已成为一名享誉京城的老中医。张老临证之余,精心研究理论,著书立说,著有《古法针刺举隅》《古法针刺灵方治验》等书,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张老曾先后赴印尼、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工作和讲学,曾获得韩国针灸学会主席颁发的奖章,增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张老提倡古法针刺,以取穴少、施术时间短、不留针、痛苦小、疗效好为特点,特别是临证擅长援物比类用古法针刺太溪穴治疗内、外、妇、儿、骨、男性、皮肤科等100多种病症。
笔者随师学习期间,亲历了众多患者康复的过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诊断 一 四诊合参,援物比类
张老主张古法针刺,认为援物比类是《内经》治疗疾病的大法。“援物”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所辨的证候;“比类”即将证予以归纳、综合,亦即分析而后综合以求病本。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体现在诊断上即四诊合参,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以达到“治病必求于本”、“治之极于一”的目的。张老每每将四诊运用得出神入化。
例 1:2009 年 6 月 8 日,一个 6 岁半的小男孩蹦蹦跳跳进入诊室,家长还未叙述病情,张老一眼就看出孩子的大脑有问题,于是询问孩子妈妈有无相关遗传病、怀孕期间是否照过 X 线片、吃过什么药、有无太大的情绪波动、孩子出生时是否正常等等,孩子母亲的回答印证了张老师的判断,这个孩子患的是轻度脑瘫。张老在孩子一进门就进行观察,之后在自然而然的对话中详细询问。
他教导学生,在诊断时要“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这是因为人之五色,皆见于目,故上工睹其色,必察其目,知其正气之散复。又必一其形,听其动静,凡尺之小大缓急滑涩,无不知之。
张老在望诊与问诊之后常常结合切脉,认为切脉是中医最为根本的诊断方法,不可被患者的主诉所迷惑,因为患者所说的症状并不一定是疾病的本质,有可能症状与脉象相反,必须亲自切脉,方可下结论,要“ 理色脉而能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吋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这是张老宗《灵枢 · 九针十二原》所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及《类经》所云:“病之虚实,不易识也,必察于脉,乃可知之。故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察知重轻,方可施治,否则未有不误而者矣”之心得。
例 2:2009 年 4 月 26 日,一名捷克籍患者就诊,该患者患胃病曾多国求治无效,到中国慕名求诊于张老。他不会中文,随行的翻译亦不得要领,张老无法知道他是否做过胃镜或钡餐检査,问诊进行得十分艰难,只好凭切脉及观察舌象等方法,诊断为十二指肠疾患。张老只针刺了双侧足三里,患者胃压痛即缓解,心胸部的不适感也基本消失,可以看出张老诊断之出神入化。
张老认为在诊断中要四诊合参,除了切脉、看体征、测血压,问用药、病史外,还要问二便的吋间及颜色。他让面瘫患者眨眼、睁眼、鼓腮、咧嘴;让偏瘫患者用患臂够口唇、鼻子,一方面察患者病情程度,另一方面也为治疗时作疗效对比而做准备。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诊断时还需要采用特殊方法检测。
例 3: 2009 年 11 月 15 日,一位患有癫痫的 14 岁女孩就诊,张老切脉之后,问抽搐情况,孩子和家长总说不清楚。张老让患者平躺在病床上,在患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掐了一下手腕,患者在突然的惊吓中开始抽搐起来,让人家真实地看到了抽搐的全过程。张老说,癫痫不是每吋每刻都在发病,所以古人治癫痫,要将医生请到家里去,看发病的过程,单靠病人主诉是不行的,而中医却可以激发和诱导病症。
张老以他几十年的娴熟经验,显示了古人诊治的法度:“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张老认为,针灸临床治疗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是难以单凭方脉辨证概括或取代的,应寓援物比类于其中,审视色脉予以分析,再加以综合,使类者比之,以尽格物致知之道,如是则可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做到补泻勿失,用针稀疏,避免“不知比类,足以自乱”的后果。这也决定了张老在治疗方面的神奇特色。
2 治疗 一 遵循古法
张老的治疗原则是: 治法治则,均依于古人 。他的著作《古法针刺举隅》及《古法针刺灵方治验》等书,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治疗应当遵循古法,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2.1 取穴稀疏
在治疗时张老并不是针刺取穴多多益善,而是有理有据地稀疏用针。如前述捷克患者患胃痛,只刺足三里,胃压痛就减轻了,心胸部的难受不适感也消失了。 “针灸取穴贵在精少” 是张老一贯的主张,对病症的分析与综合必须紧密结合病人的病症、体征,以起百病之本,使治之极于一,做到取穴少而精,能一针解决问题的不针第二针。要做到稀而疏之,必须先得其道,即必须在取穴用针之前充分运用多种诊断知识,掌握病本。
张老之所以能够援物比类、用针稀疏在于他的博学多闻和针道渊深,在于他能够将疾病的表象归于一,因而才会把 太溪、腕骨、昆仑 等穴的主治或功效发挥到极致。药多中毒、针多伤人,古法针刺宗旨是取穴少而精,如华佗每次不过二三针,都有神效。但现在一些医者在临证时针刺无用穴者比比皆是,而一些患者也是少一针也不行,可见不通古法,则天下病患之大不幸也。
2.2 独钟太溪
用穴独钟太溪正是张老多年援物比类古法针刺的体现。张老治病,几乎每个患者必取太溪,故世人称张老为“张太溪”。张老应用太溪治疗诸病缘于他援物比类的诊治原则。
《灵枢 · 九针十二原》载:“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指出十二原穴的重要性,太溪为肾经原穴。人的肾脏中藏有元阴和元阳,是人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源于肾,故肾为先天之本,而且人体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都和肾相关,肾之既病,酉病皆生。
《针灸人成》“太溪,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太溪脉主诸病,有此脉则生,无此脉则,张老诊脉也总是诊太溪脉。在太溪脉、太溪穴及肾经等相关关系的理论指导之下,张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大胆选取肾经之原穴太溪为突破点,仅用太溪穴或佐以肾经结穴廉泉穴或少数气穴,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究其原因,可能正如黄龙祥先生所言, 针灸临床大家往往倾毕生精力于少数几个或几十个穴位,对它们的进针路径、针感反应与作用规律了如指掌,这样就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
2.3 气调而止,间日一刺
在针刺强度上张老主张应以“气调而止”为度,在治疗频次上主张“间日一刺”。这是张老遵循古法针刺在针刺强度及疗程安排上的特点。
大多数患者都认为针刺强度越大、留针时间越长、治疗间隔越密则治疗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传统针刺并非如此。关于留针的问题,张老说针刺要记住 16 个字:“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故留针问题值得反思,若气不至,候气可留,气来了,就没有必要了,否则就影响施术的吋间。张老认为“ 气止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灵枢 · 刺节真邪》“有衔之类,在于调气”及《灵枢 · 终始》有“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声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气血不行”,说明针刺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气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阴阳平衡,从而能达到气血调和的目的。
如何把握“气调而止”的效果呢?“调”的效果是可见的,《灵枢》记载:“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如风吹浮云去,青天明口现。“调”的效应在医者手下是有感觉的,《标幽赋》云:“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医者若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不易获得的。张老认为针刺是否得气或得气之迟速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气血状况是针刺气至与否的重要条件 。如阴阳平和之人,其气血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快);多阴少阳之人,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此外,四时的阴晴晦明之变化,也影响气至之迟速、强弱,甚至有无,故强调针刺时须法天则地。
张老针刺主张“ 间日一刺 ”,即针刺疗程中隔一日治疗 1 次,在传统医籍中多有记载,如《灵枢 · 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针灸甲乙经》曰:“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调其虚实 …… 身体小痛,刺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灵枢 · 四时》曰:“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素问 · 缪刺论》云:“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古法如此,但常有病人要求每天针刺,张老即解释说他用的是古法针刺,是间曰一刺,守一勿失,因为有些病针刺后第 2 天是正邪相争阶段,第 3 天再刺效果会更好。
古法针刺是一种至高的治疗境界,一般医生很难达到,要求医者对古法烂熟于心,也要求医者应有医治水平的自信,还要求患者的认同和配合。但一般情况下,患者往往有病乱投医,各种方法同时用上,甚至要求一日几刺,否则就认为饯白掏了;医生也迎合这种认识,尽量多刺,而有的医生针刺也动辄 10 针 20 针甚至更多,想面面俱到,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古法相差万里,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3 理论 一 杂合众学,思想独特
张老既是一位名医同时也是一位文史人儒。他不但对医籍《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烂熟于心,而且对《周易》《老子》孔盂诸子等文史领域也多有研究。张老常常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此之谓也”。所以他杂合众学,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3.1 杂合众学,满腹经纶
张老对传统医学典籍文献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在诊断和治疗中,每每引经据典,以古论今。如诊断一位面瘫患者时,张老说此病为经筋病,“经筋之病,有热则筋弛纵缓不收,寒则反折筋急”(《针灸甲乙经》卷二)。一位患者睡眠不好且总咳嗽,张老说该病表在肺,根在肾,原因是肺根于肾,金水相生。用脑伤肾,脑为髓之海,肾的过度消耗,影响了肺的功能,而且肾水不足,肝木不得滋养,故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在针刺时又说针刺手法为“徐出徐入,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 《灵枢 · 五乱》)。张老随口而出的引证都是那么自然,又都是那么贴切。
对儒家、道家思想,张老也是经纶满腹,出口即引经据典,所说有凭。如张老在讲“东方甲乙木”时提到天干“甲乙”,认为除了表次序外,两字的本义均与“生长”有关,査阅《说文解字》《史记》等,“甲”“乙”本义均指草木初生之象,《史记》 :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说文解字》:“乙象草木冤曲而也,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张老对这些字的理解正是在他深厚学识积累上的自然薄发。
张老不但对经史熟悉,对《老子》学说也十分精通,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他的医学思想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能够最大程度上确切地理解经典,这种独特的治学方法,值得后学学习。张老儒医道兼通,在 5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遵循《老子》《黄帝内经》等著述,运用阴阳离合、开阖枢等理论,结合临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方向。
3.2 针药并行,因人制宜
张老认为作为医家治病,应当 诊断、针刺、方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张老诊断上四诊合参,援物比类;治疗上依据古法,以针为主,也根据只体情况配合中药。如一患者鼻塞、声重、有黄痰、舌暗红,处方汤药如下:银花 30g 、连翘 15g 、桑白皮 10g 、栝蒌 15g 、杏仁泥 10g 、前胡 10g 、竹叶 6g 、竹茹 6g 、法半夏 10g 、枇杷叶 10g 。患者诉她的 5 岁男孩与她症状相同,可否同吃。张老又处方如下:银花 6g 、竹叶 3 g 、牛蒡子 3g 、桔梗 3g 、淡豆豉 3g 、桑白皮 3g 、前胡 3g 、冬花 3g 、枇杷叶 3g 。大人小孩同样的症状,但张老处方有异,除了药味不同之外,药量上也有较大差异,说明张老在用药时因人制宜,同病不同方,他对中药中君臣佐使配伍的绝妙之处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3.3 法于阴阳,合于数术
张老的学术思想独特,还在于他“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理念。总有患者问治疗后有什么忌口,张老的观念是“ 想吃就吃,不想吃的就别吃,吃了不难受就行,要法于自然 ”,这是张老常常告诉患者的“医嘱”。
一个 18 岁的姑娘问针灸可否减肥,张老反对刻意减肥,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该肥就肥,该瘦就瘦,只要脾胃健,运化好,多余的东西就下去了,想吃就吃,别吃过头就行。 女子 14 岁至 35 岁绝对不能减肥,在这个阶段减肥犯中医之大忌, 因为本来是盛壮之年,妇女任冲之脉盛大,肾气充盈,筋骨坚强,这是自然本来如此,如果违背自然,强行减肥,则祸患无穷,现在好多女子病,可能都与在不适当的年龄里减肥有关。如果 35 岁之后形体肥胖,可适当减肥,但也是合于自然之道地减肥。
其实在张老的日常生活中,也无不贯穿着一个“ 道法自然 ”的理念,没有强制,没有刻意,都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之道,都是如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张老也会抽烟、喝酒、吃肉,但都不过,是法乎他自己的自然之性。
4 教学 —— 严格认真
能成为张老的学生,是一种福气,跟随张老临诊学习更是难得的福祉。张老对跟他学习的学生是有要求的,他不止一次地援引经典说明他选择学生的标准,即《灵枢 · 官能》所说的“ 不得其人,其功勿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 ”。张老在临床带教中有他独具的特色。
4.1 当头棒喝、严厉无情
张老带教十分严厉,他说:“不讽刺不挖苦出不了人才,现代社会讲民主,不让打人了,要不然就准备一个竿子”。虽是玩笑之语,但其中有张老对学生的态度。如张老要求学生为睛明穴、通里穴消毒,学生有些犹豫,张老批评对穴位熟悉不够,认为学生如果在诊断或治疗方面犯了错误尚可原谅,而对基础知识不熟悉,是低级错误,令他很生气,要做到 365 个穴闭着眼都摸得着才行。
有一 5 岁小孩小脑发育严重受损,扎针吋需要助手按住才行,有位学生只按住了两手,张老严厉地批评,说要按住枢纽,按住肘和膝就行,按手脚很危险。因小孩子一动,轻则脱臼,重则骨折。并强调给小孩扎针,取穴要快而准,要当机立断,干脆利落,不可拖拖拉拉。语气之严肃,态度之坚决,令人望而顿生敬畏之情。
4.2 愤悱启发、循循善诱
当教育界人力提倡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张老已经将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贯常的手段落实在具体的临床带教中。孔子曾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即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进行启示,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时进行提示启发。每每碰到一种特殊的病例或是典型的疾病时,张老总是先问学生“这是什么病”“为什么要这样诊断”“为什么要从肾论治”等等,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自己先寻求答案,在学生“愤愤然”“悱悱然”的时候,给予启发。
如一患者腰痛,说是扭伤了,治疗前让他平躺抬起双腿,但无法同时抬起,针刺左侧太溪穴之后,患者即可抬起双腿。张老问学生为什么,一学生说“腰为肾之府”,张老又问府是什么,学生立刻拿出微型电脑査词典,有“幕府”“首府”,说是“聚积之意”,张老进一步解释,腰为肾气聚积的地方,由聚积而引申为重要之地、关键之地、核心之地。太溪穴为肾经之原穴,是肾气聚之地,刺该穴之后肾气被激发,故能立刻抬起双腿。
学生问及补泻问题,张老说: 针刺时,轻而徐入,本身就是补,进针猛本身就是泻,扎针尽量别用泻法,如阳亢之人,不用泻阳,可以用补阴的方法,使阴阳平衡,火针、放血都是泻法,而毫针则主要是用来调气的 。在辨证和诊断时,张老教导学生要举一反三,不要只听患者诉说即下结论,要注意有时候脉与症反。总之,张老是在不断的启发中让学生深刻领会,并完全掌握。
4.3 殷勤嘱咐、语重心长
张老不止一次强调要多读书,要多记,要提高自己,必须得看书,结合临床看书 。张老开出了读书书目及学习步骤和方法,要求学生先读《灵枢》再读《素问》,《素问》中有一些篇章是用来解《灵枢》的。还要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应当读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比如《周易》《老子》等。张老说要想精通古法,青年学生就得补课,强调要读《内经》,就是为了少出偏颇。张老强调,读书好像是耽误了临床,但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是事半功倍之举。
张老不但要求学生在知识上作充分的储备,在医德修养上也有较高的标准。 张老教给学生的,除了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以平常的行为给学生树立典范,为“如何为人,如何为医”提供了很好的座标。张老鼓励学生要青出于蓝胜于蓝。一患者左手屈拘难伸,张老用力弹他的指甲盖,其左手立即就全伸开了。学生们目睹了张老“弹指神功”,张老说弹指要领:弹指时要迅猛,即快又狠,如果没有达到效果,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能力不到,即功力不足;二是方法不能,即技巧不足。能力和方法都需要多学多练,行医不能有虚假要以立竿见影的疗效来说明,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诚信问题。
张老说:“ 所谓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掌握最核心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医术上的提高和医德上的升华 ”。张老语重心长的教导,在每一学生的心里都激起永久的波澜,永远指导着学生。
5 医德 —— 精诚人医
医生是个神圣而又令世人仰慕的职业。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并非易事,能成为饮誉杏林的名医更是难上加难。而张老却为国内外许多人所知晓,在国内国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不但源自于他精湛的医术,更源自于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洁身自好的道德准则、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和淡泊人生的价值观念。
张老一贯的主张和从医理念是治病救人,减轻患者负担,让患者少花饯看好病, 这让人想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中所描述的精诚大医。张老具备了“精”,即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亦具备了“诚”,即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2009 年 12 月 9 日,一德国患者就诊,小便频,半小时上 4 次卫生间,且行走不便,张老正准备针刺时,患者又急切要求小便,万分火急,张老允许患者在他的洗手盆里解决。张老说无论中医西医,都要讲医德,他已经是十分为难了,不可再让他尿裤子更为难。针毕,效果立竿见影,患者飞吻示谢。张老用显著的疗效征服了外国友人,他说“我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张老的医德医风和民族精神可见一斑。
总之,张老治病,理据《灵枢》《素问》,治本原始,非唯效神,明经彻理,一个“ 古法针刺 ”是他所有特点的总和。无论诊断、治疗,还是带教和医德,都是古法中一个大医的具行,他以“上工”要求自己的医术,又以“大医”提升他的人格,展示给众人的是出神入化的疗效和精诚无畏的大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