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癫痫的耳穴怎么治疗-耳癫草图片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学院导师简介
赖新生,男,1955年9 月出生,福建武平县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委,国家级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香港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师公会客座教授,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专项专家,《中国临床康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编委。
赖教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传统针刺补泻手法;谨审针灸适应症,强调辨证施针并护正气于施治;重视子午流注针法,率先倡导子午流注灸法;擅长针灸治疗哮喘和脑病。既熟谙中医经典的精髓,又熟悉神经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理论并掌握相关的先进科学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从事针灸机理研究,对于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针灸治疗智力障碍型脑病的神经生物学、免疫学机理有较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智力结构、智力因子的分析以及与大脑学习、记忆调节关系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他主持的“针刺治疗弱智儿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颞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副作用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赖教授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课题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编《岭南针灸经验集》、《针灸时间治疗学概论》、《三针疗法》、《实用中医新方新药手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实用针灸脑病学》《针灸处方学》等书,副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等多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培养博、硕士生共72人。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及作学术交流。曾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员、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特殊津贴。 柴铁劬,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教授,针灸博士,属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9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针灸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1991年后曾在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具有广泛的海外影响。
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系统进行了针灸学专业全部专业课的教学,教学生动,知识广博,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主要从事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康复等课程的教学和门诊工作,擅长以针灸治疗成人抑郁症、儿童多动症等行为异常类疾病,脑瘫等儿童脑病,致力于中西医多种手段在康复临床领域的应用。重视古典针刺手法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针、灸、药三者应密切结合,不可偏废,继承重于创新。喜书画、擅篆刻、涉猎广泛,强调研究生培养应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修身重于研术,静心渐悟,厚积薄发。已培养多届针灸临床专业研究生。
主持国家科技部子课题二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灸对脑瘫幼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研究》一项、《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二项、校级课题二项,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二项。主持《靳三针疗法》等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四项,《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任国家级教材主编一部,副主编二部,主编《儿童多动症》《火针》《针灸门诊系列丛书》等专著十多部,公开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庄礼兴,男,广东省普宁市人,1955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导师,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辑,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编委,
庄礼兴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针灸临床的建设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主要致力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临床上治疗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有独到的见解,对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针灸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擅长于埋线疗法、补泻手法治疗难治性脑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开展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管炎等疾病。对针灸戒毒、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有深入的研究,疗效颇佳。
庄礼兴教授主要致力于针灸临床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及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的“穴位埋药线治疗癫痫全面性发作”、“ 改良天灸止喘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计划项目 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级课题6项。主编《中风病治疗与护理》、《中医食疗》、《中医家庭保健按摩》、《 食疗本草》等著作6部,参编有《针灸治疗学》、《针灸学、推拿学》、《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岭南针灸经验集》、《现代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教材及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博士生23人,硕士生17人。
长期从事研究生、七年制、本科、各类留学生等不同专业各层次的《针灸治疗学》、《神经病学》教学,曾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讲演,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2006学校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对研究生的带教能够因材施教,有很好的研究生带教经验。参加编写及录制的“《中国针灸学》大型系列录像教材”获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针灸联合会(WFAS)和美国针灸学会(AAA)联合颁发的金奖。 李万瑶教授:女,广东五华县人,1954年10月生。属中医学科中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针灸原理研究室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80年代末曾到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合作研究针灸镇痛的作用一年多,探讨针灸在麻醉领域的镇痛作用。基本掌握英语、日语,可以进行交流。
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主讲过经络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中医针灸专业英语等课程。参加讲授了实验针灸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经选、理疗学等课程。主持了针刀临床应用及蜜蜂与人类健康的选修课程,能因材施教,教学评估优秀。坚持中医临床针灸治疗,擅长于用针灸及蜂针治疗各种痛证及痿证、风湿病,总结了耳穴防治近视、针灸治疗闭经、针刺辅助麻醉的镇痛效量,蜂针治疗规律,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等,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曾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外用皮肤局麻中药制剂的研制”;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的课题“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的制作“经外奇穴的定位及临床应用”,荣获2001年度优秀中医药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现主持有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蜂针治疗痹证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善于对特种针灸方法的研究,主持了多期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蜂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学习班。主持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编了《现代针灸临床集验》、《中医食疗保健》、《蜂针疗法》、《现代穴位疗法大全》等,参编《针灸治疗老年病》、《针灸推拿学》、《刺法灸法学导读》等书。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中医、针灸学的学术交流,受到好评。已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热心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主张谦虚谨慎,学习进取,互帮互学、治病救人。 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
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该导师现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张宏,男, 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60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香港大学中医(针灸)研究生课程校外评审专家、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新中医》编委。
自1982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本科至今,已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已25年,其间获得针灸学硕士学位、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有着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宏教授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针灸学》课程负责人,主讲《针灸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注重因才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主持和参与了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在专业建设、课程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在临床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五官疾病、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以及针灸防治亚健康。
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针灸防治亚健康和应激损伤、针灸延缓衰老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及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 伦新,男,海南省海口市人,1964年11月4日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耳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
87年毕业后长期主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主干课程,每年教学任务约350课时和招收研究生2-3名,曾赴东南亚等地讲学和应诊。坚持在第一附院针灸科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主要以针药治疗脑病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为研究方向,部份证实了针刺疗法对VD患者的智能及活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探讨了针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主持部、省、校级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主编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主编医学专著7部,第一作者发表医学科研论文17篇,教学论文11篇,合著论文10篇。 张正,女,博士,副教授。1972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 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1997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6月获得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二批校级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机理研究,近几年主持了省科委课题“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再生机制的研究”1项,以及“针刺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突触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厅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校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国临床康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和《中医临床诊断全书》论著2部,参与编写研究生及七年制教材《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细胞生物学》,协助指导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1名。 张全明,男,生于1964年10月,甘肃天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医学博士;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郑魁山教授;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术传人。现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郑氏针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副主席。曾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讲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研究;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在学术上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靳瑞教授;致力于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弱智、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性耳聋、孤独症、儿童行为及情绪障碍、学习无能症、中风偏瘫等各种脑源性疾病。继承了郑氏家传针法及郑魁山教授临床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运用传统的热补凉泻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各种顽固性疼痛、震颤麻痹症等疑难病症,效果显著。
主持完成国家卫生部招标课题“耳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成果奖。共同完成“靳三针治疗脑病的系列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针刺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九部。 余瑾,男,35岁,籍贯:广东郁南,出生:1972年11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 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广东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秘书长,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针灸推拿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医教研工作,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深入进修现代康复医学,致力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各种疾病,擅长应用以中医康复为主体的综合康复技术,突出针灸经络、精神心理、传统体育运动、睡眠起居、饮食药膳等全面康复特色,在身心疾病、老年疾病和睡眠障碍等方面成果较突出。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有关论著5部;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名,在国内中医康复界具有一定学识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应邀做为主讲嘉宾参与境外中医养生类学术讲座。 李敏,女,贵州省贵阳人,1974年7月出生,现任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是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学习记忆调节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排名第四),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排名第二),另外参加多项校级教学课题。在《中国针灸》、《中华中医药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针灸脑病治疗学》等专著编写(编委)。在教学方面擅长运用英语讲授中医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学,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和七年制学生中医英语主讲教师,此外还担任国外留学生的针灸推拿学课堂讲授和临床带教工作。
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具有中医和英语复合知识结构,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抽动症治疗
西医根据抽动症临床症状多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来治疗,因副作用较明显,家长不易接受,因此不能长期坚持,容易导致病情缠绵不愈。中医对抽动症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容易被家长接受。
抽动症治疗
1、西医治疗
西医对本病治疗主要采用心理调适治疗、药物治疗、还有手术治疗等方法。
(1)心理治疗:主要有心理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心理支持和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调整家庭系统,让患儿和家属了解疾病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消除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可能对症状的产生或维持有作用的不良因素,减轻患儿因抽动症状所继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目前主要用的药物治疗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哌迷清、泰必利等)、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抗焦虑药()、抗癫痫药(妥泰、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抗帕金森病药(Ropinirole)、抗抑郁药(丁氨苯丙酮)、内源性样物质(δ-9-四氢大麻酚)等。第3届国际多发性抽动症研讨会上讨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首选氟哌啶醇、泰必利或可乐定等药物,其次选哌迷清、舒必利或氟奋乃静等药物,可以试用维思通、西比灵、氯氮平、培高利特等药物。
(3)手术治疗:可尝试采用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DBS)或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如壳核囊切开术。但由于DBS治疗还处于研究初期,尚需设计严格的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仅适用于成年患者、治疗困难的患者和受影响大的患者,儿童期不建议使用。
2、中医治疗
中医按整体观及辩证论原则对抽动症进行病因、病理及症候分型,参照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舌脉象等制定治疗原则,有目的地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耳穴、经络疗法等,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祛除病因。治疗过程当中根据病情变化随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因本法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1)实证。抽动症,凡是病程短、频率高、幅度大、发声抽动高亢的患儿,多属于实证。实证患儿多为初次发病或复发初期,常因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外感风邪引动肝风所致。
① 肝郁化火,肝风内动。用疏肝泻火、镇肝熄风的方法,以千金龙胆汤加减施治,龙胆草、夏枯草清泻肝经实火,柴胡、郁金解郁,珍珠母、全蝎镇肝熄风为主要组成,黄芩、连翘加强泻火,胆南星、远志豁痰宁神。大便干燥患儿,加生大黄;病久复发患儿,加赤芍药凉肝活血,使许多因心理、精神因素郁而化火所导致的抽动症状得到了良好控制。同时这些患儿经药物治疗后情志畅达,防止了因抽动症逐渐严重而伴发的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
② 痰火扰心,肝风内动,治疗宜涤痰清心、凉肝熄风,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清心泻火,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远志、胆南星、枳实涤痰顺气;加用钩藤、石决明凉肝熄风。
③ 外感风邪,引动肝风。采用桑菊饮加减,以桑菊饮为主方,加赤芍药、钩藤、僵蚕、全蝎、生龙齿等,内外风除,则抽动自平。
(2)虚证。抽动症反复多年,病程长,频率低,幅度小,抽动无力,发声抽动低弱患儿,多属虚证。虚证多见于素体肺脾肾不足,体质柔弱的患儿,在剧烈、高频、多发的抽动症状得到控制后,或抽动症时作时止时,常见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脾虚肝旺。
① 肝肾阴虚,风阳内扰。治疗宜滋水涵木、柔肝熄风,杞菊地黄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② 肺肾阴虚,虚风内动。以滋养肺肾、熄风止痉的方法,采用百合固金汤加减,以百合、熟地黄滋养肺肾,白芍药、赤芍药柔肝凉肝,麦冬、黄芩润肺清热,辛夷、僵蚕熄风,共奏滋养肺肾、熄风止痉之功,常收到良好的疗效。
③ 脾虚肝旺,木火刑金。采用培土生金、抑木熄风法,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土旺则金强;半夏、陈皮运脾化痰;夏枯草、珍珠母抑木;制南星、远志除化痰浊;天麻、全蝎、僵蚕熄风,共奏培土生金、抑木熄风之功。
什么针剂可以减肥啊?什么针剂可以抑制人的食欲啊?
LZ,这些针剂都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抑制食欲药,但是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不可忽视,我建议你不要打哦~~主观克制比较好~~其实减肥没有那么难的,你要加油啊,下面就是你想知道的可以抑制食欲的针剂了:
阿米雷司
安非拉酮
奥利司他
苯甲曲秦
对氯苯丁胺
芬氟拉明
芬美曲秦
芬特明
马吲哚
西布曲明
右苯丙胺
苄非他明
苯丙胺
下面是具体介绍,你看看吧,斟酌一下:)
1.苯丙胺:
苯丙胺问世后,它的最大用途之一是治疗肥胖症。一些抑制食欲药多与苯丙胺有关,并多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它们也有代谢作用。在下丘脑存在有饥饿(或进食)中枢并具有J3肾上腺素受体,而食饱中枢具有a肾上腺素受体,而苯丙胺及结构上与其相似的药物直接作用于食饱中枢,使食欲减退。在动物已证实此作用。
2.阿米雷司 Aminorex:
已证实此药可致阻塞性肺高压并导致亡,其特征为暴发性并迅速发展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及劳力性虚脱,而没有肺血管疾病的通常原因。其他抑制食欲药也可并发原发性肺高压症。有两例肺高压症患者,其中1例于6年前曾用此药,1例在用药后8年才发现此病。75例有原发性肺高压症状的患者,平均随访9年,其中46例有服用抑制食欲药物史(单用此药或与其他抑制食欲药合用)。不论是否服用抑制食欲药,他们的长期存活率无何差别。22例抑制食欲药所致的原发性肺高压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22例)、心律失常(20例)、外周水肿(18例)、头晕(15例)、发绀(14例)、胸痛(14例)、晕厥(9例)、音哑(5例)及咳血(3例)。有服用抑制食欲药史的患者约30%的长期症状可减轻,因为用抑制食欲药所致的原发性肺高压患者比非药物所致者的本身适应为好。
3.安非拉酮 Amfepramone:(二乙胺苯酮,Diethylpropion)
不良反应
此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不一致,一组90例肥胖者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一组95例用药25mg每日3次,进行16周对照观察,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神经过敏。121例肥胖者应用短效制剂,平均用药4.4个月并随访3年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9 %,恶心、眩晕2例,神经过敏及心悸2例,因恶心、失眠及感觉异常而停药者3例。102例应用长效制剂进行交叉、双盲治疗16周,发生神经过敏、紧张、恶心、头晕目眩及口干。50例孕妇应用缓释制剂行双盲法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精神欣快、出汗、激动及心悸。另一组75例孕妇进行对照观察,发生神经过敏及失眠。这些报告的不良反应都不严重,不需停药。有报告此药可成瘾及有精神病表现,但很少见,与苯丙胺或苯戊四氮相比较是不太常见的。一组20例超重妇女应用饮食治疗及服此药75mg/d,共6周,至少有一次口干者12例、头痛6例、神经过敏或易激动5例、便秘4例、恶心呕吐3例。尿酮体阳性至少有1次者12例,5例无不良反应,仅1例因心悸于第三周停药。此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如右苯丙胺常见。78例必须停用苯丙胺及苄非那明的患者,可用此药继续治疗,如每晨用药则失眠不常见。此药75mg与安定10mg合用,则不良反应轻并比其他任何抑制食欲药的不良反应为少。但约50%患者有不良反应,如口干、神经过敏及轻度抑郁。
不良反应防治
(1)精神抑郁、癫痫及孕妇禁用。
(2)由于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可用于伴有轻度心血管疾病的肥胖症患者。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慎用;高空作业及驾驶员慎用;青光眼患者慎用。
(4)治疗期间应采用低热卡饮食。
(5)治疗期间不宜间歇服药;尽管无成瘾性,但长期使用、特别是过量时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可以突然停药。
奥利司他 Orlistat:
本品是长效和强效的特异性胃肠道脂酶抑制剂,它通过与胃和小肠腔内胃脂酶和胰脂酶活性丝氨酸部位形成共价键,使酶失活而发挥治疗作用。失活的酶不能将食物中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水解为可吸收的游离脂肪酸和单酰基甘油。未消化的甘油三酯不能被身体吸收,从而减少热量摄入,控制体重。该药无需通过全身吸收发挥药效。
不良反应主要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与药物阻止摄人脂肪吸收的药理作用有关。常见不良反应为油性斑点,胃肠排气增多,大便紧急感,脂肪(油)性大便,脂性 泻,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失禁。随膳食中脂肪成分增加,上述情况的发生也相应增高。病人应被告知发生胃肠道反应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妥善处理,诸如改善饮食结构,尤其是脂肪含量的控制。低脂饮食可减少发生胃肠道副反应的可能性,这有助于病人自行检测和调整脂肪摄人量。这些胃肠道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度的和一过性的,它们在治疗早期(前3个月)出现。大部分病人只出现不良反应中的一种表现。通常在服用本药的病人中较多出现的胃肠道反应有:腹痛/腹部不适、胃肠胀气、水样便、软便、直肠痛/直肠部不适,牙齿、牙龈不适。观察到的其它少见不良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头痛、月经失调、焦虑、疲劳、泌尿道感染。上市后,偶有对本品过敏的报道,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反应。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在动物繁殖研究中没有观察到与奥利司他相关的胚胎毒性和胚胎畸形。在动物研究中没有胚胎畸形出现,预期在人类中奥利司他也不会致畸。不论怎样,在缺乏临床数据的情况下,不建议怀孕时服用本品。尚未研究过奥利司他是否经人乳排泌。因此哺乳时不应服用本品。
儿童用药尚未在18岁以下儿童身上做过本品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
药物过量因本品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尚未见报道。对体重正常者及肥胖者的研究显示,口服本品800mg单剂以及40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15天未见有意义的不良反应。并且已有肥胖者服用本品240mg,每日3次,连续6个月,并没有观察到有意义的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严重过量反应,应对病人作24小时观察。根据人体和动物试验,奥利司他因为抑制脂酶而引起的全身性反应是迅速的、可逆的。
药物相互作用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没有观察到奥利司他与酒精、地高辛、二甲双胍、硝苯地平、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类、他汀类或华法林之间有药物相互作用。已经观察到在与本品同服时,维生素D、E和j3一胡萝卜素的吸收减少。如果需要补充复合维生素,应在服用本品至少2小时后服用,或在睡觉前服用。与本品同时服用时,已观察到环孢菌素A的血浆浓度降低。因此,当本品和环孢霉素A同时给药时,应加强对环孢霉素A血浆浓度的监测。
不良反应防治患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胆汁淤积症,及对本品或药物制剂中任何一种其他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经过最多不超过两年的奥利司他治疗,大部分病人维生素A、E、K和p胡萝卜素水平仍在正常范围内。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可以考虑补充复合维生素。应该教育病人遵从饮食指导。当本品与高脂成分饮食(比如一天2000卡热量,超过30%是由大于67g的脂肪供给)合用时,发生胃肠道反应的可能性会增加。每日脂肪摄入量应分布于三顿主餐中。当本品与高脂含量的某一餐同服时,发生胃肠道反应的可能性增加。在2型糖尿病患者,本药可导致体重减轻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血糖控制的改善,从而可能或需要减少口服降糖药的剂量(比如磺酰脲类药物)。
4.苯甲曲秦 P}lendimetrazine:
此药的不良反应有舌炎、口炎、口干、恶心、腹痛、肌肉挛缩、便秘、排尿困难及头痛。此药在人体内代谢为芬美曲秦,在某些国家滥用此药。
5.对氯苯丁胺 Chlorplaentermine:
此药的t1/2约为5天,所以连续给药则有蓄积的危险。此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如右苯丙胺为大,也不常见头晕目眩、震颤、不安、神经过敏及失眠。患者服此药后嗜睡,也可能发生肺部并发症。它可使收缩压下降,而芬特明(Phentermine)使心率增快。25例用此药25mg每日3次,比其他抑制食欲药较常发生便秘及口干。另一报告应用芬特明(Phentermine)的志愿者也较常见便秘及口干,此外还有失眠、运动活动增多及排尿增多。
6.芬氟拉明 FenflLtramine:
(氟苯丙胺,Obedrex,Ponderax)
芬氟拉明在结构上与苯丙胺相似,但通常用量并不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在双盲法研究中,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与瞌睡,以及腹部不适和口干,一般并不严重,很少需要停药。大剂量时,上述反应更为严重和常见,以瞌睡及腹部不适,包括腹绞痛为突出;头晕、目眩及头痛虽不常见,但偶尔很严重。未见有过敏反应及致癌作用的报告。
心血管系统少数患者可致血压升高或高血压加重,停药后血压恢复正常。再用药时血压不一定都再升高。
呼吸系统2例妇女应用此药8个月发生进行性肺高压症,停药后其症状及心电图所见均消失。其中1例再给药则症状重现。所以任何患者应用此药时,均应定期观察运动耐量有无减低。
神经系统常见镇静、瞌睡、头晕目眩及头痛。9例健康人每天服80mg共3周,有些人在服后第一周发生集中力减弱、失眠、淡漠并感到现实解体,而情绪无改变。在治疗期可出现抑郁,但最常见于突然停药后的几天之内。约20%患者在突然停药后可发生头晕、恶心及不安。突然停药后可发生抑郁或易激动,可能由于5一羟色胺迅速减少所致,因为此药的中枢作用是通过5一羟色胺介导的。慢性精神病患者服此药40或80mg后即进入正常睡眠,但几小时后由于一种不安的特殊感觉而醒来,直至天明不能再入睡。1例白天服此药2片,夜间出现恶梦;次晨改用1片,则恶梦消失。50例肥胖妇女用此药治疗20周以上,并逐渐增量直至每天用160mg,之后予以减量,约半数患者梦增多。有报告应用较小剂量,梦也增多。在易感者,此药可诱发精神病,已有报告发生躁狂状态、精神分裂症各1例。1例有精神分裂史,并应用吩噻嗪及丙咪嗪治疗2年,给予此药每天40mg的第三周,精神分裂症发作,可能由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原因。1例43岁妇女服此药1片后,发生头及颈向后运动发紧,伴舌及喉肌痉挛;无支气管痉挛或其他躯体异常;静注苯海拉明后立即恢复。偶有报告男性患者用此药后发生阳痿,停药后即消失。很大剂量(每天240mg),消失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妇女。
消化系统可发生腹泻、口干及恶心。
造血系统 1例46岁妇女用此药治疗肥胖症,血红蛋白降至5.1g%、直接Coombs试验阳性。滴注强的松后,Coombs试验阴转,患者恢复。文献中尚有2例合用此药与普萘洛尔引起贫血。
内分泌、代谢此药可改善糖耐量并使空腹血胆固醇及13脂蛋白明显而小量减少。此药所有的代谢作用是轻微的,其临床重要性令人怀疑。偶见寒战、磨牙齿及秃发。 危险情况有肝病者影响此药的代谢。有内源性抑郁倾向的人最好避免应用此药。
过量过量范围为30~90片,相当.400~800mg,可引起中毒。临床表现,常见嗜睡、半昏迷状态伴肌肉痉挛及寒战。其他症状有散大无反应的瞳孔、眼球震颤、反射亢进及下颏震颤并可能有高热(可能是主要表现),可迅速自然恢复。有报告儿童因中毒于室颤或心脏停搏。1例17岁女孩服1600mg,3小时后亡,也有服缓释剂1200mg后3小时亡。主要临床表现为激动、心动过速(很快发展为心律失常)、抽搐及心脏停搏。
滥用在438例药物依赖者中,60例有滥用此药史。另报告8例每天用240mg出现精神病状态。用此药6~12个月后,可发生对减退食欲作用的耐药性,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发生很快。
药物相互作用动物实验中,此药与氟烷呈相互作用。1例用此药的妇女在手术麻醉时亡,所以在术前一周应停用此药。此药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产生急性精神混乱状态。
不良反应防治
(1)精神抑郁症、癫痫患者及孕妇禁用。
(2)严重心律失常、高空作业者、驾驶员等慎用。
(3)治疗期间不要间歇性服药,疗程最后4~6周内应逐渐减量而至停药,不宜突然停服。连续服药时间不应超过6个月,否则易发生耐药性及依赖心理。
7. 芬美曲秦 PHenmetrazine:
(Preludin)
此药的平均剂量可见神经过敏、过度兴奋、精神愉快及失眠,但比右苯丙胺少见。也有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口干及荨麻疹。大剂量则不良反应更为显著;在成瘾者可发生妄想狂精神病;而长期服用,有时出现精神病症状。此药中毒可致有脑病意外,有2例长期服用发现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例为弥漫性损害,1例为偏瘫及感觉运动性失语。有报告孕妇服此药,在罕见情况下,新生儿有先天性缺陷。此药在某些国家广泛滥用或误用,有时是静脉注射。以前有吗啡瘾者,用此药可感到舒适及过度自信。
8.芬特明 Pllentermine:
(Mirapont)
此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比右苯丙胺为少,在177例中16例(9%)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在13例青年健康志愿者中2例因不能耐受而停用。不良反应中以失眠为常见,在一组中的发生率为19.9%,而安慰剂组为6.2%。1例26岁精神分裂症妇女,一次用药240mg后,发生急性精神结构破坏,伴瞳孔散大、心动过速及不安。1例32岁男性用此药4个月之久(剂量未明),发生致性肺高压症。
9.马吲哚 Mazindol:
(Sanorex)
不良反应此药系三环化合物,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颇似苯丙胺。23例应用较大剂量(6mg/d),30%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但22例对苯丙胺有依赖性的患者给予此药,致有轻度的苯丙胺样作用。治疗剂量不产生精神愉快感,它比苯丙胺不易成瘾,也未见有停药反应的报告。在274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干、恶心、失眠、便秘、头痛及头晕。4例出现不安及嗜睡。开始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经过12周的治疗,则逐渐下降。采用双盲法对50例肥胖者进行研究,其不良反应轻微,如口干及便秘,只有1例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另1’例发生外周性水肿及呕吐。另一组60例肥胖者进行双盲法12周治疗,不良反应很轻,仅为失眠及恶心。长期应用此药治疗并同时给予低热量饮食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严重。40例肥胖伴稳定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应用此药治疗时,仅少数有轻度口干及眩晕。健康人用此药3周,出现注意力减退,但无情绪高涨,外周性不良反应比中枢性为多,对体位性血压及心率无影响。但也有报告药物依赖性心率增快,可能由于类似苯丙胺的作用。妇女应用此药治疗,约5%有催欲作用,但其他研究者未能证实
不良反应防治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严重肾、肝、心功能不全及心律不齐、严重高血压、兴奋过度者和青光眼患者禁用。
(3)服用同时禁服神经元阻断型降压药,如胍乙啶、贝坦尼啶等;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期间或用后两周内不得服用。
(4)因器质变引起肥胖禁用。
(5)糖尿病患者使用可能影响胰岛素及降血糖药物效果,故在治疗期间应监测患者代谢状况,必要时应适当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物剂量。高血压患者使用时,应注意血压监测。
(6)可能增加外源性儿茶酚胺效应,故使用肾上腺素类药物应密切监测患者心血管系统反应。
(7)具有兴奋作用,司机或操纵机器者慎用。
(8)不得超过规定最高服药量以试图增效,正常疗程一般为2~3个月,部分病例较短疗程已显效,服用前后宜作血象、肝、肾功能检查。
10.西布曲明
不良反应
(1)见不良反应有:口干、厌食、失眠、便秘等。
(2)其他发生率≥1%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以及腹泻、胃肠炎等。
(3)本品可以引起肝功能异常,常随进一步的治疗而消失,尚有明确的剂量一反应关系。
(4)另外还可见肢体痉挛、张力增加、思维异常、癫痫发作、间质性肾炎、月经紊乱、外周性水肿;关节炎、皮肤瘙痒、感觉异常、弱视等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中枢神经活物:本品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时使用,在开始使用本药治疗前,应至少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2周,同理,在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前,应至少停用本品2周。
本品可抑制5一羟色胺再摄取,不宜与其它5一羟色胺类药物合用。
影响血压和心率的药物:正在服用含去甲麻黄碱、麻黄碱或伪麻黄碱成分药物的病人慎用本品。
抑制细胞色素P450(3A)代谢的药物:临床试验表明,本品与酮康唑和红霉素有潜在相互作用,但影响幅度不大。
不良反应防治
(1)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治疗的患者禁用。
(2)接受其他中枢性食欲抑制药治疗的患者禁用。
(3)神经性厌食的患者禁用。
(4)对本品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
(5)血压不能控制或控制不好的高血压患者禁用。
(6)有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和中风的患者禁用。
(7)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
(8)肥胖症的治疗应以饮食控制和运动为基础。
(9)库欣综合征及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肥胖者应排除在应用本品范围之外。
(10)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11)因可能增加或加重胆结石的形成,故胆石症患者应慎用本品。
(12)本品可引起瞳孔扩大,应慎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13)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应慎用,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停止使用。
(14)有可能会影响判断、思维或运动技能。
右苯丙胺 Dexamfetamine:
(Dexamine,Dexamphate)
此药有被滥用及成瘾的危险,已不常用此药为抑制食欲药。用此药后感到精神欣快,药物作用消失后则抑郁。在347例中有兴奋作用者占23%。此药对每个人的作用很不一样,甚至少数人产生瞌睡,停经妇女易发生瞌睡、易怒及悲伤而不是欣快。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不良反应相当常见,但常不严重。由于它能成瘾,在用以治疗肥胖症时应小心。有报告长期应用此药几周后,可继发高胰岛素血症伴空腹血糖降低。
苄非他明 Benzphetamine:
此药抑制食欲,由于精神愉快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可致不安、失眠及头晕,胃肠道紊乱(口干及厌食)和心血管改变。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也祝你拥有美好身材:)
神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门 4.1 神门的别名 4.2 出处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4.5 所属部位 4.6 神门穴的定位 4.7 取法 4.8 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主治病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4.15.2 治疗惊悸 4.15.3 治疗嗜眠症 4.15.4 治疗高血压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4.15.8 增强肺功能 5 耳穴名·神门 5.1 神门穴的定位 5.2 主治病症 5.3 *** 方法 6 经穴别名·神门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7.1 定位 7.2 主治病症 7.3 刺灸法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 9 神门指心脉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门 1 拼音
shén mén
2 英文参考Shénmén HT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T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门:1.经穴名;2.耳穴名;3.经穴别名;4.经外奇穴名;5.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6.心脉。
4 经穴名·神门 穴位 神门 汉语拼音 Shenmen 罗马拼音 Shenmen 美国英译名 God's Door 各国
代
号 中国 HT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C7 富耶氏 C7 德国 H7 英国 H7 美国 He7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1]。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2]。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1]。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1][3]。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4.1 神门的别名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4.2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
4.3 特异性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4.4 穴名解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4.5 所属部位腕[4]
4.6 神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3][5]。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神门位于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凹陷中[2]。
神门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神门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肌腱)[2]
神门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神门穴的位置(肌肉)
神门穴的位置(骨骼)
4.7 取法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6]。
快速取穴:微握掌,另手四指握住手腕,屈拇指,指甲尖所到凹陷处即是神门穴[7]。
4.8 穴位解剖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1]。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5]。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5]。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2]。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神门有宁心、安神、通络作用[1]。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6]。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6]。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8]
4.10 主治病症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5]。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1]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2]。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6]。
神门穴为治精神病和心脏病的要穴。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五官科系统疾病: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
其它: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直刺0.2~0.5寸[5]。
一般直刺0.3~0.5寸[1][2][6];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6]。
注意:神门穴在腕关节处,禁探捣[6]。
4.11.2 灸法可灸[5]。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2 配伍神门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绞痛[1]。
神门穴配少商、涌泉、心俞治呆痴[1]。
神门配内关、三阴交治神经衰弱、失眠[1]。
神门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神门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6]。
神门配少商、涌泉、心俞,治痴呆[6]。
神门配鱼际、太冲、大敦、关元,治遗尿[6]。
神门配后溪、鸠尾,治五痫[6]。
4.13 特效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神门穴,每次1~3分钟,可调理心烦、失眠、糖尿病、高血压等症[7]。
4.14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针灸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针灸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心门专治心痴呆。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4.15.2 治疗惊悸据报道针刺神门穴,以精神 *** 所致的惊悸有较好疗效。
4.15.3 治疗嗜眠症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4.15.4 治疗高血压针刺动物“神门”,对实验性垂体性高血压,有迅速降压作用[1]。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6][8]。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6]。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明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6]。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性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6]。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1]。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节细胞内。
4.15.6 对血脂的影响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重 *** 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轻 *** ,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对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6]
针刺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效应也有差异,重 *** 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 *** 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8]。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1]。
4.15.8 增强肺功能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8]
5 耳穴名·神门神门(shénmén TF4 shenmen)为耳穴名[1][3]。
5.1 神门穴的定位耳穴·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3]。
耳穴·神门位于三角窝内[1]。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1]。
5.2 主治病症耳穴·神门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等[1]。
5.3 *** 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 [1]。
6 经穴别名·神门神门为经穴别名[1]。出《经穴纂要》。即中都[1]。
中都为经穴名(Zhōngdū LR6)[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10]。属足厥阴肝经[9]。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9]。中即中间,都指聚会,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9]。中都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9]。正坐或仰卧取穴[9]。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9]。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10]。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9]。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等[9]。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9]。一般沿皮刺0.3~0.5寸[9]。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7 经外奇穴名·神门神门为经外奇穴名[1]。出《针灸真髓》。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肠出血。
7.1 定位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1]。
7.2 主治病症主治肠出血[1]。
7.3 刺灸法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2]。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11]。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1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不治。”
9 神门指心脉经外穴针灸单穴治病
经外穴
1.内迎香
取法鼻孔内上部外侧之鼻粘膜上。
主治⑴扁桃体炎 ⑵咽炎
机理内迎香位于鼻内,肺开窍于鼻,胃经起于鼻,大肠经挟鼻孔,三经均与咽喉关系密切,取本穴放血,可清泻肺与手足阳明之热、消肿止痛。
刺灸法竹针刺放血
此法来源于一老中医家传秘方。笔者运用内迎香放血治疗各种急、慢性扁桃腺炎和急、慢性咽炎,取得满意的效果。急性发作者,一般针刺1-2次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特别是对慢性扁桃腺炎及慢性咽炎,属痰热火毒瘀阻,久治迁延不愈者,针刺3-5次后,大都可痊愈,且一般不再复发。
操作:取一支2cm×0.3cm之竹签,将一端削成三棱针样尖端,制成竹针,常规消毒后备用。从竹针尖端起,向下量取相当患者中指1同身寸长,做一标记。针刺时,令患者坐位,背及头的后枕部靠于墙上,以免针刺时移动位置。将竹针尖端向上,伸入患者鼻孔中1同身寸深,使针尖一端紧贴于鼻孔外侧之粘膜上,针尖所到之处即是穴位。医者左手持针,用右手拇指弹击针柄,针尖迅速刺破鼻粘膜使之出血,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不同,出血在数滴或数10滴后自止。如出血过多,以消毒棉球塞入鼻孔压迫止血。咽部一侧患病,只针患侧鼻孔即可,咽部两侧患病两鼻孔都针,3日针l次,一般不超过5次。
2.金津、玉液
取法伸舌,当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
主治⑴急性胃炎呕吐 ⑵舌肿胀 ⑶急腹痛
机理穴位舌下,故凡瘀血阻于舌窍者刺之有效。呕吐为胃气不降,舌为心苗,胃之经别属胃散脾,上通于心。故刺舌又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之功用。
刺灸法放血
对急性呕吐患者,用金津、玉液放血,1-2次可愈;对重舌肿胀、喉痹失音的患者,用此法大都在1-3次治愈。
操作:患者把舌伸出口腔,术者左手用消毒纱布捏住舌体向外向上翘起,右手持三棱针在舌下正中两侧静脉上点刺出血。
3.安眠穴
取法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失眠,治当辨别虚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主取安眠穴,疗效甚捷。
按语:安眠乃经外奇穴,其特点是治病针对性强,疗效甚捷。本穴临近于脑部,针用补法,可获益气养心、补脑安神之良效。若于针治同时,适当加以口头暗示疗效更佳。
注意事项:此穴位于脑部附近,不易直刺过深,亦不要作大幅度提插动作。
4.海泉
取法舌系带根部正中。
主治中风后手指不用
机理心开窍于舌,主神志、主血脉,故该穴可醒神清脑、通经活络。
刺灸法点刺、合谷刺
治疗经验
中风偏瘫手功能不用者,不论病情轻重均可用海泉穴针治。
操作:患者正坐张口,倚靠椅背,自然伸舌,医者立于患者右前方,左手隔着消毒纱布抓住患者舌体,向后上方拉起,充分暴露舌底舌系带根部。右手持28号1.5寸毫针先点刺海泉穴,然后于其穴位两侧,应用合谷刺手法,左右成30度斜刺进针,稍加捻转提插,当患者有强烈刺激感或闪电感时即出针,出针后令患者运动舌体1-2分钟。
5.耳尖
取法折耳,耳廓尖端。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点刺放血;封闭;灸
按语:用火柴灸耳尖穴,能引内部郁热邪气透达体表泻而散之,加之耳尖穴能流散风热,解热毒之邪,则病自愈。
6.太阳
取法病人取正坐、或仰卧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外l寸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结膜炎 ⑵偏头痛 ⑶面神经麻痹 ⑷电光性眼炎
刺灸法点刺出血,平刺
治疗经验
针刺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和麦粒肿有的1次见效,一般不超过3次。
操作:毫针斜刺或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按语: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在它的周围有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和手少阳四条经脉分布,有经穴和经外奇穴10数个环列。临床上此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今笔者利用此穴,采取以该穴为中心向周围邻经输穴及经外奇穴多向透刺的手法,可大大增强针刺的感应性,激发经气,加强太阳经气的输布和与邻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经气的沟通,从而提高疗效。
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太阳透浮白穴是一种穴位之间的透刺法,从太阳至浮白之间经过三焦经到胆经,故此针能沟通三焦与胆经的经气,通则不痛,所以用太阳透浮白方法对偏头痛有一特殊疗效。
注意事项与禁忌:有出血性疾患者禁用。脑疝引起的头痛禁用。
7.印堂
取法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⑴急性腰扭伤 ⑵过敏性鼻炎 ⑶头痛
刺灸法平刺,可灸;点刺放血。
8.山根
取法双眼内眦部连线与督脉经交点上。
主治⑴癫痫 ⑵偏头痛
刺灸法推针
要求:山根穴定位必须准确,即在鼻梁根部督脉上,同时在运针时也不能偏离经线,刺激手法要保持相对恒定,以震颤手法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度,才能起一腔四窦共振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坚持弱刺激,不能使病人有刺痛等不适之感,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按语:山根穴是督脉经上一个奇穴,它同样具备该经临床上主要治疗头、颈、项部病症、热病、神志病的功能。
该穴所处的部位是一个特定位置,在该穴的下方是鼻咽腔,而鼻咽腔与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有着直、间接联系,所以山根穴实质上是连结一腔四个窦的重要枢纽,故在山根穴施以一定刺激,而这个刺激是以推刮针柄的弱刺激所产生的颤动,通过一腔四窦共振作用,又直、间接地对颅底韦立氏动脉环起刺激作用。所以尽管病人感到局部只是比较轻微的弱刺激,但内在的效应波及范围却相当广泛,达到有效刺激量值,从而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9.三角灸
取法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以脐孔为顶点,作一等边三角形,使底边在脐下呈水平,两底角处是穴。
主治慢性泄泻
刺灸法隔姜灸
治疗经验
凡慢性腹泻服药效不佳者,采用三角灸效果良好,多3-7天可愈。
操作:按取穴法标记,以生姜2片厚1分者置穴上,以中等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
10.下秩边
取法患者侧卧位,伸直小腿,屈曲大腿,屈膝为130度,胸部稍向前倾斜约10度(体位必须正确)。以髂前上嵴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作为一边,另两边向骶尾方向划一等边三角形,在其两边相交处即为下秩边穴。体胖者可向骶尾方向下移1-2cm。
主治尿道痛、尿道炎
刺灸法直刺
按语:下秩边穴是师怀堂老中医多年来治疗偏瘫、腰腿痛、肛肠病、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效穴。笔者学习后屡用屡效,对尿常规检查有、无异常的尿道痛均有良效。气至病所是取效的关键,本穴应严格按照要求取穴、进针,感传直达前阴、尿道方可获效。
注意事项:针刺前嘱患者排尿。孕妇禁针。不可久留针,否则可有较强的后遗感。
11.手跟点
取法手的小鱼际上(少府与神门之连线上)神门穴下1寸取之。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12.? 足跟穴
取法在手掌大陵穴与劳宫穴连线近端1/3处取穴。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治足跟痛均见显效。
操作:患者直立,左足取右,右足取左,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上下提插,左右捻转,同时令患者顿足跟,每隔半分钟运针1次,直至足跟痛消失。如痛点转移到足跟外侧,针刺方向转至拇指方向提插捻转;如果疼痛转向内侧,针刺方向转至手外侧方向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同时令患者往返行走,至疼痛完全消失。
13.鬼哭穴
取穴即双侧少商、隐白穴。少商: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约0.1寸许。隐白:在拇趾内侧,去趾甲角约0.1寸许。
主治神志失常
刺灸法艾灸。
治疗痴呆病。由痰浊蒙蔽心窍所致
操作:用艾炷灸。先后将双侧大拇指,足拇趾并拢,用绷带捆缚,使少商、隐白穴并齐。灸少商穴时,固定患者前臂于桌上;灸隐白穴时,固定患者双下肢于床上,或取坐位固定患者双下肢于櫈面上。艾炷如黄豆大小,各直接疤痕灸5-7壮。
注意事项:艾灸鬼哭穴时,艾炷不可太大,如黄豆大小即可。灸前应先搽些万花油于穴上。艾炷太大则烧伤面积大,局部难愈合,易感染。艾炷太小(如绿豆或芝麻大小)则火力不够,达不到疗效。灸后局部再搽些万花油,用消毒纱块包扎以保护灸疮不受损及感染。待灸疮愈合后方可沾水。
14.足中趾尖
取法双侧足中趾尖部。
主治⑴麦粒肿 ⑵霰粒肿
刺灸法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采用双侧足中趾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霰粒肿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用该法治疗,1日后炎症、肿块明显减轻、变小。3日后痊愈。
操作:采用三棱针于双侧足中趾尖部行点刺放血3-5滴,点刺时要迅速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前术后应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15.下照海
取法该穴在照海穴直下约1.5寸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针刺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得气,方能奏效。
耳穴
神门
取法在耳廓三角窝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取之。
主治神经衰弱
机理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耳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耳穴神门具有宁心安神、调整脏腑之功,故对于神经衰弱疗效甚捷。
刺灸法压豆
头面五官病
1.咽喉病
⑴喉痹(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少商 鱼际 照海 天柱 内迎香 乳蛾穴 孔最 商阳 合谷 天突 大椎 百劳 胸1夹脊 扁桃腺穴 关冲 崇骨 中渚
⑵梅核气:天容 天突 太溪 璇玑
⑶其它:咽干:太溪 照海
吞咽困难:太溪 咽中
⑷失音:天容 天突 廉泉 膻中 上廉泉 复音穴
2.鼻病
⑴鼻衄:少商 素髎 尺泽 中魁 曲差 委中 涌泉 迎香 上星
⑵鼻炎:印堂 神阙
⑶其它:酒皶鼻:素髎
鼻部疖肿:鼻通
3.面部病
⑴面瘫:翳风 颧髎 后溪 口眼歪斜点 吊线穴 阳陵泉 下关 太阳 臼间穴
⑵面肌痉挛:四白 风池
⑶面痛(三叉神经痛):颧髎 听宫 三间 人迎 丰隆
⑷腮腺炎:翳风 角孙 耳尖 腮腺穴
胃肠病
⑴胃脘痛:尺泽 曲泽 中枢 筋缩 胃穴(生物全息律) 素髎 大陵 至阳 公孙 内关 中脘 足三里 中渚 胃肠反应区 梁丘 髀关 曲池 天牖 胃俞
⑵呕吐:涌泉 内关 梁丘 素髎 中脘 金津、玉液
⑶呃逆:太渊 内关 膻中 身柱 中缝 扶突 中魁 天突 攒竹 膈(耳穴) 涌泉 太溪 颈4、5夹脊
⑷胃下垂:
足三里 神阙 建里 胃上穴 胃下垂穴 胃下垂上下点
⑸泄泻、痢疾:
关冲 申脉 长强 神阙 天枢 商阳 梁丘 阴交 上巨虚 三角灸
⑹肠痈(阑尾炎):上巨虚 兰尾穴 胃肠反应区
⑺习惯性便秘:人中 上巨虚 下腹穴(第二掌骨桡侧)
⑻其它:
不欲食:太溪
症瘕:中脘
腹痛:关元
水臌:中脘
神志病
⑴失眠:内关 大陵 神门 三间 太冲 百劳 安眠 耳尖 风市 大椎 天柱 百会 睡眠 太溪
⑵癫痫、狂症:神门 百会 中脘 长强 山根 人中 腰俞 鸠尾 腰奇
⑶癔病:神门 合谷 人中 天突 人迎 宗脉穴 太冲 涌泉 太溪
{4)癔病性瘫痪:丝竹空 后溪 环跳
⑸其它:
多梦:神道
精神分裂症:内关
各种类型精神病:耳穴精神穴
受惊后嗜眠:神门
郁证:中脘
脑炎后遗症:四神聪
⑹急救:合谷 内关 天突 气舍 膻中 翳风 太冲 涌泉 素髎 足三里 太溪 膏肓俞
自汗、盗汗:鱼际 神阙
高血压:内关 曲池 中脘 下髎 大椎 星穴 百会 人迎 太冲 涌泉
其它
⑴发热:大椎
⑵外感:合谷
⑶阳虚畏寒:大椎
⑷后背冷症:后溪
⑸甲亢:人迎
⑹奔豚气:太溪
⑺甲状腺腺瘤:阿是穴
上肢病
臂丛神经痛;尺泽
尺神经痛:少泽
正中神经麻痹:中冲
网球肘:曲池
右肘部撕裂伤痛:天牖
手臂不举症:肩举(耳穴)
上肢及指端麻木:少商
上肢麻木:天鼎
下肢病
⑴坐骨神经痛:通里 神门 环阳穴 双阳穴 环跳 肩井 丝竹空 秩边 新环跳 腰3、4、5夹脊
⑵膝关节痛:犊鼻中 髌下 人迎 阳陵泉 髀关 手三里 曲池
⑶下肢痹痛:关冲 阳陵泉 太溪 太冲 气海 膻中 悬钟 隐白 三阴交 委中 承山 昆仑 秩边 气海俞 内庭 腰眼 对应点
⑷足部病:
1)足跟痛:合谷 太溪 脑桥穴 足跟穴 天柱 大陵 下照海 手跟点
2)踝关节扭伤:肩髃 冲阳
3)其它:
足内翻:申脉
末梢神经炎:隐白
局部抽搐症:太溪
足癣:视区
红斑性肢痛症:隐白
皮肤病症
1.荨麻疹:曲池 神阙
2.扁平疣:曲池 支正 大骨空
3.带状疱疹:阳陵泉 扶突 阿是穴
4.疖肿:大椎 商阳 委中 阿是穴
5.其它
⑴口唇疱疹:耳尖
⑵痤疮:大椎
⑶脱发:会阴
⑷湿疹:委中
⑸老年皮肤搔痒:血海
⑹颈淋巴结核:肩井
⑺痈疽:痈疽点
⑻小腿溃疡:阴陵泉
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根
⑽指甲前积脓:拇指麻醉穴(手术麻醉用)
银屑病(牛皮癣)
此术治疗银屑病,止痒效果甚好,一般1疗程可愈。此病易于复发,难于根除,如发再按法灸之即可痊愈。
操作:以大蒜数枚,捣如泥,平铺在病损处约1分厚,范围要超过病损处,上置1cm大小之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日1次,连灸5天为1疗程。不愈可隔3日再行第2疗程。如面积大,其上可置数枚艾炷灸之。
按语:灸法对银屑病的奇痒有奇功。大蒜可解毒,灸之能渗透皮层,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故可治愈本病。
蜂、蝎、蜈蚣等毒虫咬螯伤
对毒虫咬螯伤,均以此法灸治,多1次可愈。如好转未愈可再易炷灸之以痛止方可停灸。
操作:以病变中心取患部阿是穴,在毒虫咬螯肿痛处,用隔蒜灸之,以痛愈为止。
按语:毒虫咬螯伤,其痛甚剧,治之必以痛为腧,用隔蒜灸以解其毒,经验证明,此法有特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特色科室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是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重点专科心血管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心衰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国家药监局心血管临床药物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医心病网络组长单位,设3个内科病区、 2个CCU病房、心外科病区、并有导管室、胸痛中心、中医特色治疗室、心脏康复单元、名老中医工作室、膜片钳技术实验室、高血压实验室等。拥有河南省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和络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设在本科。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集心内科一区、二区、三区和心胸外科于一体,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协调发展。拥有国家名老中医、省管优秀专家、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脏介入和外科手术高层次人才组成的专家队伍优势。开放床位 167 张。根据心脏疾病的特点,心脏病诊疗中心中西医、内、外科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高效的诊疗流程,最大限度降低患者风险和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更好地为心脏病患者服务。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 坚持以发展中医为主导,引进现代高尖技术。早期即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冠脉支架植入术、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食道调搏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先心导管介入封堵术等十多种心脏病现代介入治疗技术。购进双源CT、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OCT、三维电生理标测和导航系统、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呼吸机、起搏器分析仪等等先进设备。在冠脉复杂病变、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心衰同步化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心血管专科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切实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防治心衰病、胸痹、心悸、眩晕等疗效突出,慢性心衰的中医综合防治方案(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取得较大突破;充分利用中医特色治疗,如有国家攻关项目治疗冠心病、心衰,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心悸宁治疗室性早搏、耳穴治疗心脏病、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冠心病、中药鼻吸疗法治疗心绞痛等16种中医特色治疗。研制了8种院内特色制剂和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开展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脏介入疗法,将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治疗手段融入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和西医介入治疗迅速缓解症状的特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充分提高临床疗效。应用介入系列方I、II、III号方,取得了良好效果。
心血管专科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优势,建立了全国首家心脏康复单元。心脏康复单元包括功能评估室、康复运动室、经络体外反搏室、心脏外治治疗室、康复教育室、辨证施膳室六部分。以往大量的心脏病患者仅注重临床药物治疗,把心脏病的恢复寄托在“静养”和“服药”上,而忽视早期的管理与康复干预,以及发病后有效的康复治疗。心脏康复单元科学评估患者心脏运动能力、明确缺血阈值负荷,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外治方案(经穴体外反搏、药物外敷、耳穴、中频治疗、离子导入、平衡火罐、穴位贴敷、、沐足疗法、鼻吸疗法等)、健康教育处方和膳食食谱,中西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有机结合,为心脏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的心脏康复治疗新模式。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建立了河南省首家胸痛医疗中心,开通胸痛诊疗绿色通道,按照国际标准,为胸痛相关急危症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快捷的医疗急救。冠心病监护病房具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性强的专职监护医护队伍。配备各种先进抢救设备,包括遥测心电监护、高级电除颤仪、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机、呼吸机等,实现了全病区、全方位、全天候监护系统。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开设了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专科门诊,填补了河南省空白。肺血管专病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PAH),肺栓塞(PE)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引进了美国连续心排量监测系统VigilanceⅡ,能够监测右心功能指标。并提供肺血管药物介入治疗、康复、咨询服务。双心专病门诊达到了心脏和心理并治的良好效果。
心外科相继开展各类复杂先心手术、开展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开展先天性瓣膜病、退行性瓣膜的瓣膜成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在省内首创微创小切口冠脉搭桥、单纯性冠脉搭桥等手术治疗冠心病取得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开展先心脏矫治术、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心外科手术。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与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存在长期的交流与协作关系,作为心血管协作组组长,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协作,诊疗规范的制定和推广以及继续教育项目任务。聘任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王乐信教授、德国圣.伊丽莎白医院christian Michael Wende教授等为座客教授。每年举办的全国性大型黄河心脏病论坛,对于促进学科学术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办了“中华心脏病网”网站,建立了本专业信息库,通过构建学术、技术交流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推广和科学研究,促进专科学术进步和临床技术提高。
心血管科以学科、专科、研究所建设相结合、科研和临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临床、科研、人才等建设为载体,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研究基地,促进学术发展,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重点发展中医药防治心衰(心力衰竭)、心悸(心律失常)、胸痹(冠心病)、眩晕(高血压病)四个研究方向。整理了几代心病学科老专家的学术经验进行疏理总结,从病名规范、证治规律、诊疗标准、治疗方案、治则治法、方药、新药研制全方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以心病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心系疾病临床疗效、促进学术发展为最终目的;开展了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治疗方案研究;研制开发了治疗心衰的六类新药“参附益心颗粒”,进行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悸宁胶囊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并依托医院中心实验室建立了膜片钳实验室,使我院在该领域处于国内中医心血管界领先水平;开展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及标准建立的研究等;积极引进和探索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总结心系疾病诊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在疾病特色中医技术方面、新的诊疗方法和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有创新性成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省级项目23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5部,开发了新药2个,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项。形成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中医特色明显、诊疗水平高、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较大的国家重点优势学科(专科)。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肺病科创建于70年代,经过几代学术带头人的不懈努力,是河南省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诊疗中心,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地建设单位;是卫生部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单位,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呼吸三级科研实验室;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美国BUXCO研究系统全球示范试验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肺病团队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团队。全科人员不懈努力、励精图治,使科室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使得学科、专科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肺病科病房(肺病一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区)、呼吸病研究室、支气管镜室、肺功能室、睡眠呼吸监测室、中医特色治疗室(2个)、肺康复治疗室、中药呼吸药理实验室、肺病科门诊(3个)等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中医呼吸疾病诊疗中心。科室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呼吸病专家如李素云、周庆伟等,同时还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护士共80人,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的人才梯队,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列。
肺病科拥有省管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1人,呼吸临床医学专业博士9名,呼吸病学硕士1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有临床经验丰富技术水平一流的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中医治疗师1名。临床治疗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为主要手段,以中医特色疗法为特色,在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疑难病、急危重症方面特色突出,疗效显著。主要研究领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炎、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综合治疗,肺心病、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呼吸衰竭抢救、肺栓塞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抢救、各种原因所致肺部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肺部疑难疾病的诊治方面居于国内先进水平。
肺病科开展的特色疗法:益肺灸法、调肺拔罐疗法、舒肺贴穴位贴敷技术、脐灸、穴位埋线、中药离子导入、刮痧、穴位按摩、耳穴埋豆、放血疗法等。
肺病科以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痿病(肺间质纤维化)、风温肺热病(肺炎)等为重点研究方向,共获得30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10余项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肺病科全体医务人员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以突出中医特色为宗旨,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呼吸药理三级科研实验室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并且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组长单位及优势病种眩晕协作分组组长单位,河南省中医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同时,是河南省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名科、河南省中医脑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眩晕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郑州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是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博士、硕士和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脑病科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下设脑血管病急诊绿色通道、卒中单元及神经内科、脑外科、介入、康复等科室。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4人、享受特殊津贴1人、国家二级教授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人、首届河南省名中医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博士后2人、医学博士7人、医学硕士24人。现设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研究室1个,河南中医学院中风病研究所、眩晕病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所及痿证研究所各1个。设脑病一、二、三、四和脑病介入等5个病区,开设床位217张,设立中风、眩晕、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癫痫、痴呆、失眠等专科门诊10个。年门诊量近5万人次,收治病人5000余人次。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脑病诊疗中心及学术研究中心。
脑病科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多年来,注重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运用双源CT、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神经电生理仪、吞咽言语诊疗仪等先进设备,有效提高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和抢救成功率。在治疗中,注重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眩晕、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癫痫、痴呆、失眠等疾病,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研制出适用于各类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的中药特色制剂十多种,尤其是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中风七虫益髓胶囊、通脉舒络胶囊、通络解语丸、复智胶囊、中风龟羚熄风胶囊在临床具有显著疗效。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面的采用中药内服、膏药外用、针灸推拿、功能训练中医综合手段治疗收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独具特色的治疗手段,先进的医疗设备,为脑病科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持参加国家973、863、重大新药创制、自然基金、十一五、行业专项及省部级创新人才、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 儿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医儿科硕士点及国内第一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基地之一,河南省中医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重点病种小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功能性便秘、多发性抽动症协作组组长单位、小儿脑瘫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儿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生53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名,博导1名,硕导11名,博士10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1名,全国名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4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12名,国家中管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5名,省“112”人才临床专家3名。
儿科拥有全国中医儿科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临床开设病床315张,分五个病区,其中儿科一区以小儿肾脏疾病诊疗为主、儿科二区以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为主,儿科三区以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为主,儿科PICU以急危重症及新生儿为主,儿科五区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并设有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小儿外治中心及儿科门、急诊,年门诊量30万人次,年收治病人7000余人次。儿科急诊24小时由高年资医师应诊,能够进行儿科危重、急症的抢救处理及常见病证的诊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