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子痫 子痫简介

产后癫疯病什么症状-产后癫痫中医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服虚肝旺型 6.2 脾虚肝旺型 6.3 肝风内动型 6.4 痰火上扰型 6.5 其他疗法 附: 1 治疗先兆子痫 子痫的穴位 1 拼音

xiān zhào zǐ xián zǐ xián

2 疾病科属

妇科

3 疾病概述

怀子而病痫,名子痫。子痫发作多在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孕妇突然眩晕倒仆、抽搐或昏迷者,称子痫,又称妊娠痫证。子痫是由先兆子痫发展而来。先兆子痫往往出现子肿、子晕的病证,并见前驱症状,如头晕、视物不清、上腹不适、胸闷呕恶、面浮肢肿等。检查可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叁大症状(或居其二),称“先兆子痫”。中医称妊娠痫证,实际上包括了先兆子痫及痫。先兆子痫与子痫是一个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本病是孕产妇及围产儿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

4 诊断要点

1、先兆子痫是在子晕、子肿的基础上出现自觉症状,如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躁不安,胸闷不适等。检查可见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叁大症状或居其二。

2、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突然抽搐或昏迷者,即可诊断为子痫,是最危重的阶段。

3、应与癫痫及厥证相鉴别。

5 辨证分析

孕妇肝肾或脾肾素虚,因孕重虚,阴血益亏,肝失濡养,则肝阳上亢,亢极风动;或水不济火,心肝火盛。风助火威,风火相煽,发为子痫。或聚湿成痰,痰火交炽,蒙蔽清窍,也有火灼成瘀,瘀阻血行,脏腑失养发为子痫者。此病以脏腑虚损、损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子痫重在预防,在子肿、子晕、先兆子痫阶段应积极治疗,防止发展。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性命,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6 辨证论治 6.1 服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头痛头胀,耳鸣腰酸,口干咽躁,烦躁不安,手指发麻,尿少便秘。舌红,有裂纹,脉弦滑数。

治法

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合二至丸(汪昂《医方集解》)加味处方:枸杞子15克,杭菊20克,山萸肉15克,牡丹皮15克,淮山药30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2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石决明30克,钩藤15在。水煎服。

6.2 脾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面目肢体浮肿,头晕目眩或头麻头重,胸闷泛恶,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泮,脉缓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行水,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白术散(蔡玉美《指迷方》)加味处方:白术30克,云苓30克,大腹皮20克,陈皮6克,生姜皮15克,石决明30克,白芍2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说明:上述两个证型为先兆子痫阶段。

6.3 肝风内动型

证见

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1~2日,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躁不安,颜面潮红,突发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甚则昏不知人。舌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

平肝熄风止痉。

方药

主方:羚羊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处方:羚羊角粉3克,钩藤30克(后下15分钟),桑叶15克,杭菊花15克,川贝母6克,竹茹20克,生地黄20克,白芍20克,茯神20克,甘草6克,全蝎1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对昏迷不醒者,可鼻饲给药。或救醒后再服。

6.4 痰火上扰型

证见

妊娠晚期或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痛,胸闷泛恶,忽然倒仆,全身帛搐,口噤,昏不知人,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豁痰,开窍止痉。

方药

主方: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全《痘疹世医心法》)加减处方:天然牛黄0.3克(冲服),川黄连9克,黄芩15克,山栀子15克,郁金15克,礞石15克,天竹黄9克,全蝎9克,石草蒲12克。水煎服。说明:上述各证型,如出现面色黯滞,舌黯有瘀斑,则为挟瘀之征,可在原方中选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环。如反复帛搐,昏迷不醒者,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并注意血液、生化、心、肝、肾功能的检测,防止酸中毒及脏腑功能衰竭。子痫常于帛搐后自然作产,且产程快,必须尽快做好分娩处理。若病情稳定,仍未作产,必要时可终止妊娠,产后仍需预防产后子痫的发生。

6.5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抽搐者,针刺曲池、合谷、人中、承山、太冲。昏迷者,针刺人中、百会、涌泉、风池。

2、预防与调护本病以预防为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及时治疗子肿、子晕及出现先兆子痫的各种症候,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子痫。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应做好有关护理。

治疗先兆子痫 子痫的穴位 头临泣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

颔厌

鸣耳聋,目眩,齿痛,身热,善嚏,瘈疭(瘛疭),惊痫,癫痫,手腕痛,偏头痛,耳鸣,眩晕,口?,口眼?...

三分闾

,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长强穴的别名...

气之阴俞

,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长强穴的别名...

尾翠骨

有急病的时候,郗穴就是最神的药

自己出现急病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暂时采取这个方法,这是起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治病慢,但我绝不同意这个观点。

比如,某人心脏病忽然发作,昏过去了,怎么办?这时无论是去找哪个医生,都得要耗费一些时间,很多时候,还没等送到医院,人就不行了。再比如急性哮喘,发作的时候,人的感觉简直是生不如,痛苦万分,有时一口气没接上来,也就撒手人寰了。再快的车,把病人送到医院,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病魔是不等人的。

郄门穴急救概述

真正的急救,是当场救治,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时,把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点。这时候靠谁?靠我们自己,或者靠我们身边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西医教给老百姓的急救方法只是为等待医生前来治疗争取一些时间。

实际上,遇到了心脏病发作或急性哮喘这样的急症,通过中医的取穴进行急救,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就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这个大药;

急性哮喘,就取肺经上的孔最穴大药,只要对它们进行强烈刺激,比如扎针,或者进行强有力的按压,往往都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起回生。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

急性疼痛,一般取阳经郗穴,比如,肚子疼可以在温溜、养老、会宗穴上找高升点;胃痛可取梁丘穴来按压;胆囊疼痛可按揉外丘穴;

这些高升点穴位都是急救的大药,您使用时要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5—6分钟,长则20分钟不等,视病情的缓解情况而定。

阴经的郗穴治疗出血

阴经的郗穴可以用来治疗人体的各种出血之症,尤其是内脏出血。比如,咳血可以按压肺经的郗穴孔最,尿血可按压肾经的郗穴水泉,女子崩漏可按压肝经的郗穴中都等。

选穴时视具体情况而定。

这些大药是我们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得上的。当急病发作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十六郗穴歌诀:

郗有空隙意,本是气血集;

症状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取梁丘,脾属地机宜;

心经取阴郗,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觅;

心包郗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抵。

急病发生时的郗穴急救方法

1、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

按摩膀胱经上的金门穴

定位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主治疾病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2、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按摩阳跷上的跗阳穴

定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3、昏迷、休克时

平掐或针刺任脉上的“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平掐或针刺该穴位,可用于救治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

节律性、连续弱性或强性刺激人中,能使动脉血压升高,而在危急情况下,升高血压可以保证机体各个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力,还可影响人的呼吸活动,如连续刺激人中,可以引起呼气持续性抑制,适当地给予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

要注意刺激手法的应用。经研究表明,适当地节律性刺激最为合适。在实际操作中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以每分钟揿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连续0.5-1秒为佳。

用手指掐或针刺中指尖距指甲边缘2分许的“急救穴”,可以使患者迅速苏醒;

5、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下降

按升压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

6、急性哮喘

取肺经上的孔最穴

只要对它们进行强烈刺激,比如扎针,或强有力的按压,往往都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起回生。肺经上的孔最穴位于手前臂内侧的前缘,腕横纹上7寸处,左右各一,也是治疗咳嗽、急性咽喉痛、咯血、痔疮、便血、鼻出血、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7、补肾清湿去毒

筑宾(阴维):筑宾穴在内裸上5寸,是补肾不可或缺的穴位。

筑宾穴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化痰安神、理气止痛。在人体内,毒素最喜欢生长在有湿、淤血、痰浊多的地方,而筑宾穴就是一个去毒要穴。

8、咳血

按压肺经的郗穴孔最。

肺经上的孔最穴位于手前臂内侧的前缘,腕横纹上7寸处,左右各一,独取本穴采用药物针剂封闭,可治疗咳嗽、咯血、痔疮便血等;

9、咳嗽咯血的肺脏疾病

可按摩大鱼际

10、牙齿痛

可以按摩合谷穴来止痛;

11、落枕或颈部扭伤

可以刺激第二、三掌指关节间靠近第二掌指关节处的颈项穴;

12、治心悸、心痛,

可按心穴(位于掌面,中指第二、三节指骨间横纹中点);

13、心脏病突然发作

就马上取心包经上的急救穴郄门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正坐或仰卧,仰掌取穴。

郗门穴穴位比较深,按摩时要力气大些。按这个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转动,才能揉到,配合按摩内关穴。

14、阳交(阳维):足髎穴

在下肢外踝尖上7寸处。

此穴能疏肝利胆、通经活血、定惊安神、治胸肋胀痛、癫狂、膝股痛等。

15、胃痛

可取胃经上的梁丘穴

(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当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点按治急性胃痛。

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另外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16、心口痛、胃痛

按摩心包经上的阴郗穴(沿着手少阴心经,在手腕横纹上0.5寸)。它负责手少阴心经与胃的交通,可以疏通心经与胃之间经络的堵塞。

17、胆囊疼痛

可按揉外丘穴。胆经上的外丘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按摩时要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5~6分钟,长则20分钟不等,视病情的缓解情况而定。

18、肚子疼

可在温溜、养老、会宗穴上找高升点。大肠经上的郄穴温溜穴。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法: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

主治: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下腹壁肌肉痉挛,前臂疼痛。本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养老穴(小肠经)

功用:清头明目,舒筋活络。主治病症: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肩臂部神经痛;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落枕;近视眼。

会宗穴(三焦经)

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的桡侧缘。主治疾病: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19、尿血

可按压肾经的郗穴水泉。水泉穴位于太溪穴直下1寸。

太溪穴: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20、腹泻

点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间上1寸,可治腹泻;

21、女子崩漏

可按压肝经的郗穴中都穴。中都(肝经):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穴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疾病: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22、妇科病

按摩阴跷上的交信穴(位于内踝上2寸的位置。交是指跟脾经的三阴交相交,信是指月经,交信穴是专为调理女子月经准备的一个大穴)。

当女性月经到期不来或者有崩漏、淋漓不止等情况,揉交信穴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23、痛经,崩漏

按脾经上的地机穴(在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病证;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24、急性痛经

按摩女福穴(给女人带来福气的大穴:位于外踝前侧约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极易辨认),可以用压痛法取准,也就是哪里最敏感、最痛就压哪里,每次按8分钟,酸胀感越强烈越有效。

女福穴止痛效果好,对于妇科疾病的一切疼痛,如痛经、产后子宫收缩疼痛,以及女子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疼痛等,都有显著疗效。

以上这些是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得上的。当急病发作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按摩方法很多,除了一般的按、揉、摩、掐等方法外,做手操,玩手球、铁球等,都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些运动不但能使手指柔软灵活,促进脏腑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还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为什么人的全身的肉会不停的跳动? 

那是抽搐抽搐 - 症状描述:抽搐的引发原因有很多,症状也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的有:发热,发烧,便秘,喉中痰鸣,痰黄、苔黄腻,壮热口渴,便秘腹胀,斑疹、舌绛,烦躁、目赤、口苦,断烦失眠,兼血虚,抽搐频作,抽搐频作,痰涎壅盛,痰涎壅盛,纳呆、腹胀,肢冷、便溏,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全身痉挛,上下肢抽动,发作不定时,神志清醒。 抽搐 - 类别: 强直性痉挛 惊厥:是常见的一种不随意运动,这是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的强直和阵挛性抽搐 。全身性的如癫痫大发作 ,局限性的如局限性阗痫。惊厥可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强直性痉挛:是指肌肉呈强直性收缩,例如癫痫大发作的强直期,手足搐搦症的手足部肌内痉挛,破伤风的牙关紧闭和有弓反张均属于此种类型。 肌阵挛:是指一种短暂的、快速 的、触电样重复的肌肉收缩,可遍及数组肌群或地部分肌肉。肌阵挛可能轻微而不致引起肌体一部分的运动,也可能十分剧烈而使 病者跌倒。 震颤:是关节的促动肌与拮抗肌的有节律的轮替运动,其幅度可大可小,其速度可快可慢,因不同疾病而异。震颤的常见部位是手指、下颏、唇部和头部等处。 舞蹈样动作:是一种突发的快速的、无定型的、无目的的、粗大的肌群跳动,最常见于头部,面部的上肢尤以肢体的远端明显。 手足徐动:是指手指或足趾出现的比较缓慢的扭曲动作,表现为各种奇形怪状,其速度介乎于舞蹈动作与扭转痉挛之间。 扭转痉挛:是一咱肢体近端以及脊柱肌群的缓慢扭转动作,也由于基底节疾病所致。 肌束颤动是局限于某些肌束的极其快速、而短暂的收缩,不伴有关节活动,用手刺激病变部位时可诱发。 习惯性抽搐:是一种快速、短暂、重复的、有目的的、刻板式的不随意动作,常见的有眨眼、呶嘴、蹙额、耸肩等。全身强直性抽风:全身肌肉强直,一阵阵抽动,呈角弓反张(头后仰,全身向后弯呈弓形),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脊柱肌群 局限性抽风: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风的时尚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风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惊厥的持续状态。 高热惊厥:主要见于6个月到4岁小儿在高热时发生抽风。高热惊厥发作为时短暂,抽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的早期,在一次患病发热中,常只发作一次抽风,可以排除脑内疾病及其它严重病疾,且热退后一周作脑电图正常。中医指出抽搐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其症多为肝经病变,且与病及脑神密切相关。临床辩证有虚实之别。外感风寒湿邪,而致气血不畅,邪壅经络;或邪毒内陷,风毒窜络,闭扰脑神,燔灼肝经;或热邪内盛,灼伤津液,或风阳上扰,而致抽搐动风,多属实证。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脏腑虚衰,肝肾阴虚,而致虚风内动,多属虚证。抽搐 - 诊断 当横纹肌出现不随意的收缩蛙即可诊为抽搐。但要区分那种类型则需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加以判断。手足蠕动、颤抖系以肢端为明显,不同于抽搐。 除详细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外,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多属必要。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有选择性进行,如脑脊液、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检验,以及X线、B型超声波、心电图、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的确立。 抽搐 - 疾病辨析: 横纹肌 癫痫大发作。

癔病性抽搐。

精神性震颤。

肌病性肌萎缩。

中医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起病突然,伴高热者,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

伴头痛、呕吐等、除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病外,尚应考虑脑痨、脑部寄生虫病等。

肝热病、肝瘟患者出现深度黄疸和脑神症状并抽搐者,多为肝厥。

小儿高热、抽搐,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为慢惊风。 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慢性或急性肾病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肾厥。

消渴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消渴厥。

风眩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出血中风、厥[真]头痛。

即往有类似病史,发作时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移时自行停止者,多为痫病。

暑季于高温环境下发病,多属暑风[痉]。

因情志刺激等所致者,常见于气[郁]厥。

有外伤或被狂犬咬伤等病史者,应考虑破伤风、狂犬病等。

妇妇妊娠末期出现抽搐,称为子痫;新产后出现抽搐,称为产后痉病。 抽搐 - 中医治疗抽搐的治疗药物:羌活 邪壅经络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项背强直甚或口噤不得语,四肢搐搦,或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苔白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主方:羌活胜湿汤

用法: 内服。

加减:小儿用量减半。 风痰闭神证

证候:突然昏仆,肢体抽搐或瘫痪,喉中痰鸣,口吐涎沫,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搜风祛痰开窍。

主方:涤痰汤

用法:,配服苏合香丸。

加减:一般宜去人参;痰黄、苔黄腻,去生姜、大枣,加竹沥、黄芩、黄连。 热郁阳明

证候:壮热胸闷,口噤[齿介] 齿,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口渴喜冷饮,躁扰神昏,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

主方:增液承气汤

用法: 内服。

加减:如热盛伤津,无腑实之证,可加白虎、人参汤以清热生津。 热盛动风证

证候:壮热汗出口渴,躁扰不宁,甚则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面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开窍熄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

用法:配服紫雪丹。

加减:常加地龙、全蝎;壮热口渴,加石膏、知母;便秘腹胀,加大黄、芒硝、枳实;斑疹、舌绛,加丹皮、紫草。 热动营血

证候:身热夜甚,神昏,口噤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或身见斑疹,舌红绎,苔黄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主方:羚羊钩藤汤

用法:内服。

加减:伴昏迷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 肝阳化风证

证候:头痛眩晕,项强不舒,肢体麻木,震颤或抽搐,急躁易怒,或见昏迷,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细。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解痉。

主方:镇肝熄风汤

用法:内服。

加减:烦躁、目赤、口苦,加胆草、丹皮;便秘,加大黄、芒硝、芦荟。 抽搐的治疗药品:鸡血藤 阴虚动风证

证候:头痛眩晕,腰酸耳鸣,心烦失眠,肢体麻木、震颤甚或抽搐,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数。

治法:滋阴熄风。

主方:三甲复脉汤

用法:内服。

加减:断烦失眠,加栀子、夜交藤;兼血虚,加首乌、鸡血藤。 风毒入络证

证候: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或肌肉震颤,或苦笑面容,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头痛眩晕,舌红,苔腻,脉弦。

治法:祛风止痉。

主方:玉真散,或五虎追风散

用法:内服。

加减:发热,加黄芩、黄连、银花、连翘;抽搐频作,加地龙、红蓖麻根;痰涎壅盛,加竹沥 火毒入络症

证候:四肢抽搐无力,肌肉[shun]动,肢体发麻,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肢凉,眩晕,体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阳补气熄风。

主方:可保立苏散

用法:内服。

加减:纳呆、腹胀,加砂仁、鸡内金、陈皮;肢冷、便溏,加桂枝、干姜、炮附子。 抽搐 - 常用药品牛黄丸 绝对安静环境,卧床休息,禁食。

常用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气解毒注射液、复方鱼腥草注射液等,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紫雪丹、牛黄凉风片[牛黄抱龙丸]、琥珀惊风片[琥珀抱龙丸]、牛黄镇惊丸、止痉散、猴枣散、瓜霜退热灵、安脑丸等,口服。 针炙疗法:

体针治疗:人中、素髎、百会等为首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穴位注射疗法:地龙注射液,大椎、合谷、曲池穴位注射,每穴0.5-1.0mL。

耳针疗法:取神门、皮质下,用强刺激。

灯火蘸疗法:用灯草蘸清油点燃,以明火对准印堂、人中、颊车、角孙、神阙、大椎等穴,一触及起可听到“啪”声,止痉速效。 常用止痉中药:羚羊角(山羊角)、全蝎、钩藤、地龙、蜈蚣、白僵蚕、乌梢蛇、白附子、南星、蝉蜕等,可在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抽搐 - 预防鱼肝油 1.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来预防。例如癫痫病人需按医嘱服药,如果突然停药,即使是1天~2天,都会导致癫痫抽筋的发作。又如小儿高热易抽筋,及时退热可预防抽筋;破伤风病可引起抽筋,所以要打破伤风疫苗预防破伤风病;狂犬病会引起抽筋,预防狗咬伤很重要,万一被狗咬伤,要立即到医院诊治;对患狂犬病的家畜应立即杀;缺钙会引起抽筋,所以小孩要补足钙(多吃含钙食物,必要时服葡萄糖酸钙、钙片等),同时要多晒太阳,服食鱼肝油等。 2.预防腓肠肌抽筋,要在剧烈运动前或游泳前做足准备运动、热身运动。为防止晚上睡觉时该处抽筋,白天勿过度疲劳,晚上勿使腿部受凉。抽搐 - 救护抽搐救护 一旦发生全身性突然抽筋,应镇静止痉,同时马上找医生。一般抽筋不会立即危害生命,所以不必过分惊慌。(一)医生到来前采取的应急方法:

1.立即将小儿平放于床上,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颈部稍抬高,将患者领带、皮带、腰带等松解,注意不要比患者跌落地上。

2.迅速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与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与防止舌根后倒,为防止牙齿咬伤舌,应以纱布或布条包绕的压舌板或筷子放于上下牙齿之间。并以手指掐压人中穴位及合谷穴位,以上要求必须在几秒钟内迅速完成。

3.防止患者在剧烈抽撞时与周围硬物碰撞致伤,但绝不可用强力把抽搐的肢体压住,以免引起骨折。

4.腓肠肌抽筋的处理:

(1)急剧运动时腓肠肌突然觉得疼痛、抽筋时,要马上捉紧拇趾,慢慢地伸直腿部,待疼痛消失时进行按摩。

(2)游泳时抽筋的处理:手指、手掌抽筋:将手握成拳头,然后用力张开,又迅速握拳,如此反复进行,并用力向手背侧摆动手掌。上臂抽筋:将手握成拳头并尽量屈肘,然后再用力伸开,如此反复进行。小腿或脚趾抽筋:用抽筋小腿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上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小腿的膝盖上,帮助小腿伸直。大腿抽筋:弯曲抽筋的大腿,与身体成直角,并弯屈膝关节,然后用两手抱着小腿,用力使它贴在大腿上,并做震荡动作,随即向前伸直,如此反复进行。

(3)如果半夜出现腓肠肌抽筋时,可以利用墙壁压挡脚趾,将腿部用力伸直,直到疼痛、抽筋缓解,然后进行按摩。 (二)医生的紧急救护措施:

1、立即用以下任一种药止惊:静脉注射安定,或肌注苯巴比妥钠,或以10%水合氯醛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或以5%副醛肌注。如以上药无效时可选用阿米妥钠。

2、必须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惊厥应给抗生素治疗。

3、伴有高热者应配合降温处理。

4、给氧吸入。注意:新生儿惊厥应针对病因止惊,原因一时难以查清时首先试用25%~50%葡萄糖20~30ml静脉注射(因新生儿低血糖多见),如15分钟不见效果则采用10%葡萄糖酸钙5ml加10%葡萄糖2ml缓慢静脉注射(因新生儿易发生低钙血症),如仍无效,可静脉注射维生素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