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潜、熄风药整理——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生磁石治疗小儿癫痫-生磁石的图片

凡具有镇静安神或平肝熄风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镇潜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统称为镇潜剂。镇潜法就是运用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药治疗心神不宁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一种治法。

 凡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等作用的药物称熄风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称熄风剂。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中风、头晕目眩、惊风、癫痫和破伤内,以及热热极生风和子痫等病证。

 临床应用本类药物时,还应根据病因适当配伍有关药物如因热引起的,配清热泻火药;因痰引起的,配化痰药;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配滋补肾阴药。还应注意脾虚慢惊病人,羚羊角、玳瑁等寒凉药当忌用;血虚阴亏病人,又当慎用偏于温燥的全蝎、蜈蚣等。

 前人有“诸风掉眩、毕属于肝”之说,故镇潜熄风药多入肝经。本类药物药性多属寒凉而主沉降。

 一。镇潜、熄风药:

 一)镇潜药

 (一)龙骨《本经》

 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医学教育 网原创骨骼的化石(龙骨)和齿和化石(龙齿)。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龙骨、煅龙骨、生龙骨。

 药用部分;骨骼化石。

 性味:甘、涩、微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证,多与白芍、牡蛎、代赭石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能镇静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健忘、惊悸、多梦等证。多与远志、朱砂、牡蛎等配用。

 3.煅用长于收敛固涩,用于遗精、盗汗、崩漏、带下、久泻不止等证,常与牡蛎、山药、沙苑蒺藜、芡实等配伍;治带下赤白及月经过多,可与牡蛎、海螵蛸、山药等配用;治虚汗,常与牡蛎、五味子等配伍。

 此外,煅龙骨研末外用,有吸湿敛疮作用,可用于湿疮痒疹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用量用法:15-30克。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煅用,其他生用。

 

参考资料:

 主含碳酸钙。另含少量的铁、镁、铝、钾钠及氯、硫酸根离子,所含钙盐吸收后有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的兴奋等作用。

 附药:龙齿

 与龙骨来源相同,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采掘龙骨时即可收集龙齿。碾碎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涩凉,功能与龙骨相似,重镇安神作用较强,而收涩作用较弱,用量同龙骨。

 (二)牡蛎《本经》

 为牡蛎科海产动物牡蛎的贝壳。产于沿海地区。入药粉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贝壳。

 性味:咸、微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软坚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所致的惊悸不安、烦燥失眠、头昏目眩及惊痫发狂诸证,常与龙骨、龟板、石决明、代赭石等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收敛固涩:煅用治虚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吐血、吐酸。如牡蛎散治虚汗。

 3.软坚散结:可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等证,常与浙贝母、玄参配伍、如消瘰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肿大,常与丹参、泽兰、鳖甲等配药使用。

 此外,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用量:15-30克。

 

参考资料:

 1.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钾及氧化铁等。

 2.含有大量钙,有制酸作用,可用治胃酸过多证。牡蛎与苍术同用治小儿钙质缺乏而引的佝偻病效果良好。

 (三)朱砂《本经》

 为汞矿含硫化汞的矿石。湖南产者。入药研细水飞入丸散中用,忌用火煅。

 别名:朱砂、辰砂、丹砂。

 处方用名:朱砂、辰砂、丹砂。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甘、寒。有毒。

 归经:心经。

 功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清心、镇惊、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心烦不寐、惊悸等证。可配伍黄连、甘草等以清心安神,如朱砂安神丸。若血虚心悸、失眠、亦可配丹参、生地、当归、柏子仁等养心安神药,以增强其安神作用。

 2.朱砂外用有良好的解毒作用,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常与雄黄合研外涂;对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配冰片、硼砂、西瓜霜等研末外,能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可作丸剂的外衣,有防腐作用。

 用量:0.3-1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用。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也不可持续服用以免汞中毒。

 

参考资料:

 本品含硫化汞,常混有少量的粘土、氧化镁、氧化铁等杂质等。朱砂内服有镇静作用。外用能抑制和杀灭细菌、寄生虫等。

 (四)琥珀《别录》

 为松柏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于地下,经久而成的化石状物质。主产于云南、广西、辽宁等地。入药研细末用。

 别名:血珀、明珀、红松脂。

 处方用名:琥珀、血珀。

 药用部分:树脂化石。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膀胱经。

 功能;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等症,常与朱砂、金蝎等息风镇痉药同用;对于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可与酸枣仁、夜交藤、朱砂等配伍应用。

 2.本品活血调经,又能散瘀破症,用治血滞经闭症瘕痉痛等证,常与其他活血破瘀药同用。如琥珀散,配当归、莪术、芍药,以治血滞气阻、月经不通。

 3.能利尿通淋,适用于小便不利或瘾闭之证,因能散瘀及止血,故尤宜于血淋,也可用于石淋,热淋等症。亦可配伍金钱草、木通、扁蓄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

 用量:1.5-3克。研末冲服,不入煎剂。

 

参考资料:

 本品含树脂、挥发油。树脂中含有琥珀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五)磁石《本经》

 为天然的等轴晶系磁铁矿的矿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入药生用,煅用或醋淬研细用。

 别名;慈石、灵磁石。

 处方用名:磁石、灵磁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肾经。

 功能: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燥不宁、心悸、失眠、头晕头痛及癫痫等证,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常与朱砂配伍,如磁朱丸;亦可与石决明、白芍、生地等同用。

 2.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及目昏等证,能养肾益阴而有聪耳明目之效。治耳鸣、耳聋,可与熟地、山芋肉、五味子等药配伍治视力模糊,可以磁朱丸配合养肝肾药同用。近年临床报导,用磁朱丸治疗白内障,可使部分病例视力增进。

 3.用于肾虚摄纳无权,气逆作喘之证,能纳气而平喘。宜与代赭石,五味子,胡桃肉等配合使用。

 用量:9-10克。入丸、散,每次用1-3克。

 注意事项:困难于消化,入丸,散不可久服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六)代赭石《本经》

 为赤铁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山西、河北等地皆产。入药打碎,生用或醋淬后粉碎晒干用。

 处方用名:代赭石、赭石、钉头赭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常与龙骨、牡蛎、白芍等药同用,如镇肝息风汤。

 2.用于暧气、呃逆、呕吐及气喘等症,有降逆之功。治嗳气、呃逆、呕吐,常与旋复花、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复代赭石汤;若治肺肾两虚所致的气逆、喘息、可与党参、山茱芋等补肺纳气药同用。如参赭镇气汤。

 3.用于吐血,衄血及崩漏等证,有凉血止血作用。用治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可与白芍、竹茹、牛蒡子等配伍、如寒降汤。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

 为三氧化二铁混有粘土,钛镁、砷盐等杂质。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小量长期饲养动物,可引起砷中毒。

 (七)酸枣仁《本经》

 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多野生于北方各省,陕西主产于陕北。简称枣仁。入药生用或微炒宜捣碎用。

 别名:山枣仁。

 处方用名:酸枣仁、枣仁、炒枣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酸、平。

 归经:心、肝、脾、胆经。

 功能;养心安神、敛汗。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为有效的滋养性安神药,主要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心烦失眠及惊悸怔仲等症,单用研末,竹叶汤下,即可取效。若肝虚有热之眠,可与知母、茯苓等同用,如酸枣仁汤。

 2.有一定的敛汗作用,用于体虚自汗,盗汗等证,常配党参、五味子、山茱芋等同用。

 用量:9-18克。亦可研末,睡前吞服,每服1.5-3克。

 

参考资料:

 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对抗苯钾酸钠咖啡因引起之兴奋。能降压及抑制动物肾型高血压的形成。兴奋子宫。对动物实验性烫伤,有抗休克及减轻局部水肿作用。

 (八)远志《本经》

 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的根皮。多产于北方,陕西产者较佳。入药多抽去木心后生用或炒用。

 别名;小草根。

 处方用名;远志、炙远志、远志肉。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证。常与朱砂、茯苓、龙齿等同用。如远志丸。

 2.有祛痰开窍作用,可治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等症,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同用。以增强祛痰开窍之力,咳嗽痰多,难咯出者,用本品可使痰液稀释易于咯出,每与杏仁、桔梗、甘草等同用。

 3.能消散痈肿,用于痈肿疖毒,*肿痛。单用为末酒送服,外用调敷患处有效。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有溃疡病及胃炎者慎用。

 

参考资料:

 远志合远志皂甙,远志醇等。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远志流浸膏对动物已孕和未孕子宫有促进收缩和增强张力的作用。

 (九)柏子仁《本经》

 为柏科常绿乔本植物侧柏的种仁。全国大部分有产。入药生用或压去油用(柏子霜)。

 别名:柏树子、柏实。

 处方用名:柏子仁、柏仁。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肾、大肠经。

 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与酸枣仁相类似的养心安神之医学教育 网原创效,用于血不养心的惊悸怔忡、虚烦不眠之证,常与酸枣仁、五味子、茯神等同用,如养心汤。

 2.柏子仁油多质润,有润肠通便之效,适用于阴虚血少的肠燥便秘,常与松子仁,郁李仁等同用,以加强其润下作用,如五仁丸。

 用量:9-18克。

 

参考资料:

 本品含大量脂肪油及小量挥发油,皂甙等故有润肠作用。

 (十)夜交藤 《开宝本草》

 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蔓茎。产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切段。

 别名:首乌藤。

 外方用名:夜交藤、首乌藤。

 药用部分:蔓茎。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虚烦不眠、多梦等证,常与合欢皮相须为用,也可与柏子仁,枣仁,远志等同用;用于精神病,可配何首乌、大枣用。

 2.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五加皮,鸡血藤等同用。此外,单用煎水外洗,以治皮肤风疮痒疹,可收祛风止痒之效。

 用量:10-30克,治精神病可用至60克。

 

参考资料:

 用鲜何首乌90-140克,鲜夜交藤140克(干品均用1/3-1/2),红枣2-6枚治精神病。

 (十一)合欢皮《本经》

 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合欢的树皮及花,产长江流域各省,春秋两季剥取树皮,切段。花在夏季半开时采摘,生用。

 别名;绒线花。

 处方用名:合欢皮、合欢花。

 药用部分:树皮及花。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合欢皮及花均有安神解郁作用,用于七情所伤而致的忿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等证,可单用或与夜交藤、柏子仁、郁金等养心安神解郁药合用。

 2.合欢皮具有活血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血瘀证,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增强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又能消 痈肿,可配白蔹用,即《景岳全书》合观皮饮;或配鱼腥草、桔梗、甘草等用以增强消痛排脓之力。

 用量:合欢花3-9克,合欢皮9-15克,外用适量。

 

参考资料:

合欢皮含合欢甙、鞣酸皂甙,内服有强壮兴奋、镇痛,驱虫及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催产作用。

 二、熄风药

 (一)天麻《本经》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根茎。四川及云南产者较佳,陕西、安徽、湖北及东北各省亦产,野生与栽培均有。入药去皮,煮后晾干,姜汁浸透切片用。

 别名;明天麻、定风草根。

 处方用名:天麻、明天麻、赤箭。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甘平。

 归经:肝经。

 功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息风止痉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证,寒热证均宜。如钩藤饮,治急惊风可用本品配羚羊角、全蝎、钩藤等药;醒脾散治慢惊风,以本品配人参、白术、云苓等药。

 2.又能平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及眩晕,常与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为湿痰眩晕,可配半夏、白术、茯苓等健脾燥湿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此外,又能祛风湿,止痹痛,可用于风湿痹痛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多与秦艽、羌活、朱膝、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3-9克,研末吞服1-1.5克。

 

参考资料:

 含生物碱,甙类,香荚兰醇,维生素A、粘液质。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癫痫和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二)钩藤《别录》

 为茜草科绿木质藤植物钩藤的带钩茎枝。主产于广西、湖南及西南等地。春秋两季采收、晒干,或先置锅内稍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烫后取出晒干。切段入药。

 别名:钩钩、双钩、勾丁。

 处方用名:钩藤、勾勾、双钩藤。

 药用部分:茎枝。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熄风医学教育 网原创上痉、清热平肝。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熄风止痉作用,又可清热,适用于热盛风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等证。多与其他熄风止痉药,如羚羊角、天麻、蝉蜕等同用。

 2.能平肝、清肝、适用于肝经有热,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目赤等证。平肝潜阳,常与石决明、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常与菊花、夏枯草等同用。

赵心波人物介绍

赵心波

赵心波,名宗德,北京市人,生于1902年,卒于1979年。1918年考入京兆医学讲习所,受到张愚如等指导。毕业后师从清末名医王旭初、针灸名医刘睿瞻学习。1925~1954年,在北京西城区挂牌行医,精通各科,后专攻儿科。1958年,调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理事等。

中文名:赵心波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02

逝世日期:1979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京兆医学讲习所

代表作品:《中医儿科概论》、《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赵心波医案》、《常见神经系统疾病验案选》等

字:宗德

师从:清末名医王旭初

性别:男

摘要

中医学家赵心波(1902-1979),字宗德,北京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受家学熏陶,曾在北京安定门余庆堂药店学徒,后师从清末名医王旭初为师,学徒四年,1925年起挂牌行医。初疹治内、妇、儿科,后专攻儿科,因疗效卓著,誉满京城。

个人履历

赵心波,名宗德,北京市人,生于1902年,卒于1979年。早年曾于北京安定门余庆堂药店学徒。1918年考入京兆医学讲习所,受到张愚如等指导。毕业后师从清末名医王旭初、针灸名医刘睿瞻学习。1925~1954年,在北京西城区挂牌行医,精通各科,后专攻儿科。1958年,调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工作。1968年赴山西稷山中医研究院农村疾病研究所工作。1971年调回北京,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理事。

代表作品

著有《中医儿科概论》、《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赵心波医案》、《常见神经系统疾病验案选》等。

学术思想

赵心波身为中医,尊重西医,主张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他赞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不仅着眼于消除症状,还要从根本上把病治好。他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主要矛盾,都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例如,小儿肺炎“热毒盛”和“气阴伤”是正邪斗争的两个方面。在热盛气阴不衰的情况下,可以重用清热解毒;在热盛气阴已伤的情况下,应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并用;在热盛气阴将竭的情况下,应首先补气回阳,待病情稳定后再清热解毒。有一分热邪就清解一分,使之不留后患;如果热退正虚,则主要以扶正养阴为主。这是肺炎辨治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在儿科疾病的治疗调护方面,要抓一个“准”字。张景岳曾言:“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且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对此,赵心波极为赞许。他常言:“儿科症难在辨因,只要病因明确,治易也。”他认为儿科疾病火热居多,一因外感温(瘟)毒机会多;二因内伤饮食机会多,导致积滞生热。在治法上他推崇丹溪的滋阴降火和东垣的升阳散火。对于温(瘟)毒,他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但他不同意卫、气、营、血或上、中、下三焦僵化式的传变规律,认为儿科温病重在热毒,往往是表里俱热,上下同病,或神昏或惊厥或出血皆因热盛而致。他治疗小儿温病重清气分之热,首选白虎汤合清瘟败毒饮,即使症见神昏、抽搐,也不离清气法。

临床经验

赵心波临证近六十年,对儿科癫、狂、惊风、痿症等均有独到见解,30年代便享誉京城。擅治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病毒性脑炎、痢疾、猩红热、白喉、癫痫等病,疗效颇佳。如他将癫痫分为肝风偏盛、痰火偏盛以及正气偏虚三型,分别以治痫二号方(生石决明、天麻、蜈蚣、龙胆草、磁石、郁金、红花、石菖蒲、全蝎、神曲、朱砂),治痫一号方(礞石、生石决明、天麻、天竺黄、胆南星、钩藤、全蝎、僵蚕、代赭石、红花、桃仁、法半夏),九转黄精丹等治疗,效果满意。

此外,他对脑炎、小儿麻痹、脑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在辨治过程中,他非常强调“热毒”的因素,认为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颅脑外伤、产伤所引起的后遗症,如抽搐、震颤、麻痹、失语、痴呆等,均因热毒深陷脑络所致,非重用清热解毒、透邪达表不可。所以,在小儿麻痹瘫痪初期,他重用清热透邪、祛风活络法治疗,选用局方至宝丹等,很多患者经他治疗后,短则一周,长则不过四十天即可恢复运动功能。

后世影响

赵心波非常注意培养中医儿科人才,先后指导学生数十名,其弟子已遍及全国各地,在中医儿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治疗小儿受惊失语症

叶某,男,五岁半,因失语8个多月于1983年10月14日初诊。

患儿于1983年春节因烧烟花受惊,次日发现其不能言语,听力下降,遂即四处求医,辗转于各大医院诊治,并多次配合针灸治疗,听力渐有恢复,但仍不能言语。至四月,查脑电图为“不正常脑电图,右侧颞区有刺激病灶,提示失语性癫痫可能性大”,并告知此疾难医。

来诊时,患儿善懂人言而不能言语,消瘦神疲,面色青黄。躁扰易惊,坐立不安,但无抽搐,胃纳呆滞,间有遗尿。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诊断: 失语(心神不宁,气阴不足)

治法: 镇心安神,平肝定惊,佐以益气和阴。

方药:郁金、茯苓各10g,白芍、磁石各15g天竺黄、地龙各8g,菖蒲、甘草各5g蝉蜕3g

予服7剂,复煎。

10月21日复诊:精神好转,能发“爸”的单音。病有起色,守方加减调治,共服十四剂。

11月4日三诊:近几天已能发音说话,但语言不清,性情急躁,口干纳可,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郁金、五味子、地龙各8g麦冬、丹参各10g龙骨、牡蛎、党参各15g白芍、当归、菖蒲各6g续进7剂

此后病情继续好转,守方随证增损。

1984年4月四诊:发音进步渐快,能有五至六个音节。至10月,已能简单表达欲意,可对答,嘱善加启发引导,勿再受惊吓为要。

1年半后随访,愈后无复发,患儿已上学半年余,智力良好,说话如常人。

按语

《灵枢·忧恚无言》曰:“舌者,音声之机也”,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故心之功能正常,则语言流利。心主神明,而患儿体质素虚,神气怯弱,故乍闻异声,则惊恐而神伤,以致心神不宁,惊惕不安,心气逆乱,乃见失语不言。《素问·风论》所云:“心风之状……善惊吓……病甚则言不可快”,其理颇有相通之处。又肝藏血,血舍魂,而魂又随神往来。患儿骤受惊吓,心肝受伤,神魂失守,心气逆乱而致失语。

故治以镇心安神、平肝定惊为主,佐以益气和阴之品。初以磁石、龙骨、茯苓镇心安神;菖蒲、郁金开窍以通心气;白芍、蝉蜕、地龙、天竺黄平肝定惊;茯苓、白芍、甘草尚有益气和阴之功。药中病机,乃见音声渐开。后加党参、五味子、麦冬、当归以补益阴血、养心柔肝。诸药合用而令心神安宁,窍开而气通,故言语乃渐复流利。

本文摘自《黎炳南儿科经验集》,作者黎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