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癫效果-针灸治疗癫痫的经验配穴
针灸特效穴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鬼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鬼穴 5 经穴别名·鬼穴 5.1 风府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风府穴的定位 5.7 风府穴的取法 5.8 风府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风府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风府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风府穴研究进展 5.14.1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5.14.2 对血压的影响 5.14.3 调整胃功能 5.14.4 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5.14.5 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鬼穴 1 拼音
guǐ xué
2 英文参考thirteen evil acupoi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ēngfǔ GV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鬼穴:1.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2.经穴别名。
4 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鬼穴鬼穴是指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或指“十三鬼穴”。[1]
十三鬼穴是指治疗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出《备急千金要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认为精神失常多因鬼邪作祟所致,故把能治疗这类病证的穴位称作“鬼穴”。即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但《针灸聚英》所载的《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与此有所出入,少申脉、上星、曲池、阴下缝穴和玉门头穴,增神庭、乳中、阳陵泉、行间[2]。
5 经穴别名·鬼穴鬼穴为经穴别名,即风府[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风府 汉语拼音 Fengfu 罗马拼音 Fengfu 美国英译名 Windy Prefecture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5 富耶氏 IVG15 德国 LG15 英国 Gv16 美国 Go16
风府为经穴名(Fēngfǔ GV16)[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属督脉[3]。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3]。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3]。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5.1 风府穴的别名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5.3 穴名解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3]。
5.4 特异性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3]。
5.5 所属部位后头[4]
5.6 风府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5]。
风府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6]。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3]。
风府穴在督脉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5.7 风府穴的取法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3]。
正坐,头微前倾,当枕外粗隆直下,于后发际正中上1寸凹陷处取穴[7]。
5.8 风府穴穴位解剖风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3]。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8]。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8]。
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6]。
5.9 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风府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
风府穴有祛风邪、利机关、清神志作用[3]。
风府穴是督脉、足太阳、阳维脉之交会穴,临床擅长治内风、外风。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项强、背痛,或外感风热所致的头面五官诸疾,均可疏风解表以治之。[9]
风府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名鬼枕,意谓本穴具有醒脑开窍、熄风宁神的作用,故可治疗肝风内动,上扰神明之癫狂、痫证、中风。[9]
风府穴为风邪聚结之处,又乃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以祛风而擅长,临床可以治疗内风、外风等多种病证[9]。
风府穴为足太阳经、阳维脉、督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10]。
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10]
5.10 风府穴主治病证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3]。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8]。
风府穴主治癫狂,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鼻衄,鼻塞,聋哑,咽喉肿痛,头痛;项强,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等[7]。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等[6]。
治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头痛,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 。神经性头痛,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5~1寸[6]。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8]。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3][7],深度应根据患者颈围的粗细掌握[7],一旦出现肢体麻电感应立即退针[7],不可再行提插 *** [7]。
注意:
禁深刺[6]。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3]。
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8]。
由于针尖向上深刺易入枕骨大孔,因此,针刺时以针尖朝向口与鼻尖方向较为安全。本穴深刺时一般有两个阻力感,第一个阻力感来自项韧带,然后是落空感,第二个阻力感是硬脊膜。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尖不要穿过硬脊膜,以防刺伤延髓。[7]
5.11.2 灸法可灸[7]。
不灸[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穴禁灸,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10]
5.12 风府穴的配伍风府穴配风门、风池、列缺、合谷、复溜治风寒感冒[3]。
风府穴配后溪治后头痛[3]。
风府穴配阳谷治目妄视、狂走[3]。
风府配风市,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 伤肌肤经络。
风府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
风府配风池、水沟、太冲、合谷,治小儿惊风[7]。
风府配大椎、本神、身柱、腰奇,治癫痫[7]。
风府配百会、太阳、风池、昆仑,治头痛[7]。
风府配承浆、天柱,治头项强痛[7]。
风府配哑门、廉泉,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7]。
5.13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灸甲乙经》:足不仁,刺风府。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杀,及目妄见,刺风府。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聚英》:项后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针灸资生经》: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壮人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
《扁鹊心书》: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入三寸,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
《针灸大成》: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疽。
《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
5.14 风府穴研究进展 5.14.1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针刺风府、哑门,观察其对脑出血患者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经两个月治疗后,测得血凝固程度降低,纤溶时间显著缩短。说明针刺风府、哑门有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脑出血部位血块的溶解、吸收。[7]
5.14.2 对血压的影响风府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针刺家兔“风府”,发现连续针刺5次(每日1次),在末次针后3h,脑皮质、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增强。连续针刺7次后3h,皮质下组织和肾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亦出现增高。[7]
5.14.3 调整胃功能针刺风府穴,对胃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3]。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7]。
5.14.4 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针刺动物风府,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10]。
5.14.5 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针灸穴位经典配伍应用
针灸穴位经典配伍应用大全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针灸是源自中国的一种传统疗法,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针法和灸法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以及调整人体的机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疗效。那么针灸的穴位怎么配伍应用,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 穴位经典配伍应用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
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
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
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
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
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
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
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
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
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
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
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
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
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
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
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
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
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
?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
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
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
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
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挟胃?属肝而络于胆。
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
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
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
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
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
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
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里?下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
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
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
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
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
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
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
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
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
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
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
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
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温中救逆之功。
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
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
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血。
风、寒、暑、湿、燥、火六*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
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
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
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
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
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
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
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
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
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
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
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
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
无可而不胜也。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