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癫痫的治疗方法-食道疝是怎么回事
1.我朋友患了脑瘤,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啊?
2.半枝莲对于癫痫的作用有哪些?
3.吗丁啉的用药方法
4.独啸庵与《吐方考》
5.你为什么要自学中医?
我朋友患了脑瘤,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啊?
[处方组成]:蜈蚣、全蝎、白花蛇、天麻、灵芝、冬虫夏草等。
[功效]:平肝定惊,解毒豁痰、聪神开窍、益肾填髓、活血散结
[主治]:用于脑胶质瘤、脑膜瘤、脑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血管瘤、脑转移瘤脑干肿瘤等颅内肿瘤的治疗。(未手术的、手术后的或手术后复发,X-刀R-刀、放、化疗后的患者)。
脑瘤患者有下述症状者的治疗:如病人突然晕倒,肢体抽搐(即癫痫症状)、精神障碍、发育不全、说话费力或不清楚、头痛头晕、耳鸣耳眩、半身麻木行动不便,恶心不已,视物不清或重影等症状。
中成药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人参、丹参、补骨脂、鸡血藤、半枝莲、*羊藿等中药组成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扶正固本。颅内肿瘤(脑膜瘤、脑胶质瘤、垂体瘤、脑淋巴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等)、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神经纤维、黑色素瘤等。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3377
目前国内外对颅内肿瘤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大多难以治愈,颅内恶性肿瘤、胶质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脑转移瘤等,大部分脑瘤细胞对放、化疗不敏感,少数敏感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细胞,手术后放、化疗平均存活率不足一年。偏良性的胶质瘤、垂体瘤、颅咽管瘤、胆质瘤等颅内良性肿瘤手术不易切除干净,伽玛刀、X刀、放射治疗,并不能彻底杀肿瘤细胞,凡是手术过的患者都很清楚,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因危害性大,瘤体切不干净,多有后遗症,因有残瘤细胞存在,术后瘤体会再生长,难免再次手术。
运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理论,经过多年与中成药胶囊合用的临床验证,根据脑肿瘤的类型,部位,病理等不同情况,经过进一步对药物的调理、加工,筛选、提高、升华,不断战胜自我,最终建立了一套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沿经络直达病灶、有选择地攻击脑肿瘤。
半枝莲对于癫痫的作用有哪些?
半枝莲对于癫痫并没作用。
中药名半枝莲
别名狭叶韩信草、急解索、细米草、偏头草、半向花、四方草、通经草、牙刷草、耳挖草。
药用部位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四棱形,分枝多,下部略呈紫色,无毛。叶交互对生,有短柄,叶片三角状长卵形至披针形,顶端略钝,边缘具疏钝齿,基部截形,叶上面深绿色,被稀柔毛,下面淡绿色,仅叶脉及边缘有稀柔毛。花顶生于茎及分枝的上部,每轮有花2朵,并生,集成偏一侧的总状花序;花萼紫色,萼筒外面密被短柔毛,内面无毛,上唇背部附有盾片,果期增大;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长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基部前方囊状,下唇中间裂片呈盔状;雄蕊4枚,2强;花柱着生于子房基部,柱头2裂,果实成熟时上萼筒开裂而脱落,下萼筒宿存,露出4个扁球形小坚果。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产地分布常生于田埂、溪边或潮湿草地上。分布于广东、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季开花期采收。拔取全株,除去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无毛或花轴上疏被毛。根纤细。茎丛生,较细,方柱形;表面暗紫色或棕绿色。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钝,基部宽楔形,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的钝齿;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花单生于茎枝上部叶腋,花萼裂片钝较圆;花冠二唇形,棕**或浅蓝紫色,被毛。果实扁球形,浅棕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归肺经、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15~30克,煎服;鲜品用量30~6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用治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肝硬化腹水、毒蛇咬伤、疮疖痈肿。
化学成分主含生物碱、黄酮苷、皂苷、氨基酸、多糖、菊糖、红花素、异红花素、野黄芩苷、高山黄芩素、半枝莲素、半枝莲种素、对香豆酸、原儿茶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孕妇和血虚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胃气痛:半枝莲30克,猪肝或鸡1只(去头及脚尖,内脏),水、酒各半炖熟。分2~3次服。(《泉州本草》)
②治吐血、咯血、血淋及外伤出血:半枝莲30~50克。水煎去渣,加蜂蜜调服,伤处用渣外敷。(《浙南本草选编》)
③治慢性肾炎水肿:半枝莲鲜草30克。切细捣烂,同鸡蛋搅匀蒸熟,做成蛋饼,候冷敷脐部,每日1次,约敷6小时。(《浙南本草选编》)
④治肝炎:鲜半枝莲15克,红枣5个。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带状疱疹:半枝莲加米泔水适量捣烂,取汁外涂,每日数次。(《浙南本草选编》)
⑥治早期肺癌、肝癌、直肠癌: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吗丁啉的用药方法
吗丁啉(多潘立酮)是一种新型胃动力药和高效止吐药,用于由胃排空延缓、胃食道反流、食道炎引起的消化不良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近来临床有报道,吗丁啉会造成一些人出现神经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体弱者应慎用。
服用吗丁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
1.锥体外系症状:一般药后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突然头部不能自主转动、震颤、舌痉挛性运动障碍、发音困难、眩晕、心慌、流涎等。一般停药或给予对症物可能较快消除症状。
2.平衡失调:可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症状。表现为眩晕、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视物晃动等平衡失调现象。停药后24小时内症状消失。
3.癫痫发作:可在服药3天后,突然四肢抽搐倒地,持续3~4分钟,又先后出现上下肢局限性抽搐。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
4.精神症状:服药4天后,出现步态不稳、表情愉快、兴奋、夜间失眠、言语有时不清、不时有错觉和幻觉,停药3天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吗丁啉是一种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一般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老年(或幼儿)机体功能不全时,加之用药量过大等,也可能部分透过血脑屏障,导致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减少,使乙酰胆碱系统处于相对亢进状态,而出现上述几种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5.尿频和尿急:服该药1~2小时出现尿频、尿急、小便淋漓不尽,停服药症状自行消失。吗丁啉主要作用内脏平滑肌,可能是它增强了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而致尿频、尿急。
6.大便失禁:有人在服药后第2天出现大便失禁,半天同排稀便30次,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停药后腹泻止,第4天又服吗丁啉,次日再排稀便10余次,停药腹泻即止。推测可能是吗丁啉增强了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所致。
7.过敏反应:有人服用吗丁啉2~3天后出现胸、背、四肢红斑,烧灼难忍,也有人出现全身奇痒、皮肤潮红、红色米粒状丘疹。停药或用抗过敏剂后痊愈。
尽管一般人认为吗丁啉副作用很小,但服药后也要仔细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应注意:1.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如需长期用药,宜间断给药;2.儿童尤其是幼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要慎用或禁用此药;3.年老体弱者也应慎用,必需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独啸庵与《吐方考》
古代医家认为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产生于体内的或来自于外部的“邪气”所引起,要将这些“邪气”驱出体外就需有某种通道,而可以选择的通道无非就是汗、吐、下(包括大小便两途),以及刺络放血 。致于说面对一个具体患者时,具体应该选择哪条通道,这也很简单:原则是“就近”。即病邪在肌肤及其间隙(腠理)可用汗法;深入内部而偏上(胸膈)宜吐,在胃肠及周边脏器当下;在血脉中则刺络。
关于吐法,《黄帝内经》谈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一些注家认为这个“越”字,就是指吐法而言;并据该书中所言“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而认为“涌”(吐)需用酸苦之药。张仲景也在《伤寒论》中指出“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的时候,提到当用“瓜蒂散”吐之。而纵观几千年的中医 历史 ,其间独树一帜强调吐法者,只有“金元四大家”中的张子和一人而已。他提出疾病都是“邪气”,故治疗之法不外汗、吐、下三法;如果谈“补”,则只能依靠饮食而不是药物的学术主张。但细观其实,则或可谓其将吐法的概念抽象化,或可说他是回归了“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本意——“如引涎、漉痰、嚏气、追涙,凡上行者,皆吐法也。”总之,吐法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虽跻身“攻邪三法”,却不过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与中国传统医学同源异流的日本汉方医学中,在张子和学术思想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下,江户时代却有一些医家致力于吐法研究与追求,出现了以永富独啸庵及其《吐方考》为代表的一些特别关注吐法的医家与专著。
1 江户医学的吐法概况
日本的汉方医学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于江户时代中期出现了以后藤艮山(1659 1733年)、香川修庵(1683 1755年)、山胁东洋(1705 1762年)、吉益东洞(1702 1773 年)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家,他们认为“依据有何病症而决定当用何药”的张仲景《伤寒论》 为医学正道,而蔑视大讲阴阳五行、脏腑经脉等中医基础理论的《黄帝内经》、《难经》;否定中国六朝以降,尤其是宋代之后的医学发展。被后人称之为“古方派”的这些医学人物,虽然在治疗方面都强调“攻邪”而反对“温补”,但使用的方法基本上限于汗、下两法。对于吐法尚未予以理论与实际运用上的关注,对于吐法的专门研究与使用,始于生长在越前(福井县)的奥村良筑(1687 1761年)。他一生“足迹未尝出乡关,其术皆数十年仰思俯求之所独得。”在他40岁时,以瓜蒂、藜芦为吐剂,先亲试,次试于妻子,后广泛应用。但周围之人或惊或笑,疑而不信,致使他“困甚,欲改业者三年”。至60岁时,患者始渐信其术,从而“大行于越之南北”。
古方家山胁东洋之子玄侃及其门人永富独啸庵曾专程前往奥村门下学习,此后独啸庵著《吐方考》(1763年),山胁玄侃为之作序。此间又有投于奥村门下的汉兰折衷医家荻野元凯撰《吐方编》(1764年)、加古角洲撰《吐法撮要》(1808年);惠美三白之门人辑录的《吐方私录》;善用吐法的中神琴溪之弟子喜多村良宅所著《吐法论》(1817年)等专论吐法的著作;陡藩的医师田宫尚施在其所著《施治揽要》中对吐法予以论说;考证家多纪元坚在《药治通义》(1839年)中列吐法一章,广集中国医学著作中的相关论说,并予以评说。
纵观这些吐法研究与倡用者的动机与学术渊源,大抵有三种情况。首先,最为重要的乃是站在古方派立场上,以实现“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齐备为目的者。正如奥村良筑所云:
“古医之术全在兹。思汗、吐、下之三法,为医家之大纲,数千载之间,独张仲景、张子和善而行之。其他虽或能汗、下,至吐方置而不讲。不能起沉涸(痼),由此也。”
喜多村良宅则谓:“三法相峙,犹鼎之有三足也,欠一则不可。”
其二,独自于关西地区倡导用吐法的惠美三白则有融合佛教思想的倾向。他常谓:“宿食之害,甚于,救之唯有吐”;“四百四种病,以宿食为根本”;“百病因饮食最多,吐 之一法去病之捷径也”。
其三,是兰方(荷兰医学)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据杉田成卿译述的《济生三方》可知兰方以吐剂为基本性三疗法之一,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呕吐为显示体内出现疾病状态的自然现象,而且是使疾病在其初期或过程中停止的自然机能,所以“吐剂是自然疗法”。可应用于包括小儿在内的众多疾病,当时治疗 精神病的重要方法便是吐法与冷水灌注。虽然不知汉兰折衷派人物荻野元凯在撰写《吐法编》的时候是否受到兰方的影响,但日本的医史学家承认其倡导在《济生三方》中同样 被称之为基本性三疗法之一的“刺络”法、著《刺络编》,是受到兰方的影响。同时又需要考虑到,所谓潜在影响,还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即在了解兰方重视吐法之后,出于热爱本土文化的心理需求而在其中努力搜寻与之相当的内容——以达到证明自身所处文化优越,至少也是不落后,并不比外来文化缺少什么的目的。
2 独啸庵其人
《吐方考》的作者永富独啸庵(1732 1766年),名凤介,字朝阳,号独啸庵。原为儒者藤原翠翁之子,自谓:“余生于长门之西鄙,长于畎猷之中,慕古人之节,好圣贤之书,而苦寒乡无师友。”11岁游京都,但未遇可为师者。西归故乡后,作了修习李东垣之方的医 师永富友庵的养子;年13,又游学于荻府,师事修朱丹溪之方的井上。故可知独啸庵的学医之路乃是自后世派之门进入,从李朱医学开始的。这时,他还随著名学者山县周南学儒。翌年赴江户游学,但在遍访时医之后,却因满眼所见皆是“利欲”二字,“无益于人之 性命”,郁闷而生“厌弃医方之心”。年17奉家君之命西归,但因不能与邻里和睦相处而 再游荻府,复学于周南先生。此时厌恶医学之心更加强烈,所以在回到故乡之后,便开了一家私塾,讲授儒家六经。
后有同僚自京师归来,见其以教授六经为业,颇觉奇怪,问道:“子医生,而讲儒业,无乃害于名分乎?”独啸庵回答说,我修医方之书五年,遍访时师,知其无益于人之性命,故将厌弃之。其同僚笑日:“子徒知无益于人之医,未知有益于人之医也。”并向他介绍了香川修庵、山胁东洋两位名医正开门广召四方之士。于是独啸庵再度东入京都,入古方派先驱山胁东洋门下学习。东洋针对独啸庵所学仅限李朱医学,且有强烈的鄙医尊儒之心,予以如下两点说教。其一是贬斥后世医方之不足道,“生民于养荣益气之说,非一日也”; 唯张仲景的医术才是治病救人的正道。其二则谓:“夫子贡货殖,子路负米,何必讲书授句而后为士乎?学道,志也;行医,业也。何相妨之有?”独啸庵听罢,“舌举不下,汗流浃背。生涯之趣向始定焉。”于是留学其塾中一年,得观东洋先生之“决生、摧沉痼,大异平昔之所学。”
次年西归后,又游于浪华(大阪)。每日登门求治者,约有数十人,处以从东洋先生处 所学汗下之方,巴豆、甘遂、轻粉、乌头无所不用,但“或忽治忽发,或初快后危,或长服无 益于病,或经久发其害。于是乎始知为医有开阖离合之机,虽扁(秦越人)仓(淳于意)亦 有不可治之病矣。”至21岁时,听说越前有名奥村良筑者,擅用吐方,便又整装出行,前往求教。
独啸庵在奥村先生处滞留两月后,返回京都。在将所学吐法传授给自己的老师东洋先生后,西归故乡,自认此时已然全面掌握了古圣医家的汗、吐、下三法。然而在此后若干年的亲历实验中,在他将三法运用到各种疑难病症之后,“始知为医之难矣”。这时,独啸庵也才真正臻于成熟。一方面是断绝了与酒肉朋友的交往,“浮沉闾里,为医之志始一”;另一方面则是终于认识到,无论是“后世”还是“古方”,都不可能做到“无不可治之病”。因而他评价自己在这些年中的进步在于“能知不可治之病与可治之病”;并且在认识上提高到“又深识所谓古医道者,非用汗吐下之古方之谓。而在所以不得不用汗吐下之古方之谓焉矣。”
29岁时,因病离家,西经肥筑,东过艺备,漫游各地,以为疗养。并于宝历十二年 (1762)西游到长崎,了解西洋医学。此后他落脚于大阪,医业之余兼事著述。但 健康 不佳的他,终因患寒疝于明和3年(1766年)身亡,年仅 35岁。
纵观独啸庵有关其生平与为医经历的自述,最重要的感悟可谓“为医难也”!其所著《漫游杂记》的结尾是这样说的:
“其间诊沉固滞废之病,无虑数千人。呜呼,诊病年多,为技年拙。益知究理易,应事难矣。”
3 独啸庵的学术特点
从学习李朱医学,即所谓后世派之门进人医学领域的独啸庵,由于转投山胁东洋门下而易辙古方。尽管在他们二人间亦有“师徒易位”之事——独啸庵将从奥村处习得的吐法传授给了为师的东洋,但在独啸庵著作的字里行间始终流露着对于东洋先生的仰慕之情。例如在《漫游杂记》中可见诸如下例赞扬山胁东洋的话语:
“山东洋治河漏停滞者,益进河漏以吐之。是当吐方未讲之时,其胸间已有吐方。”
“山东洋能运用三承气汤,对检之《伤寒论》,驰驱不差范。真二千年来一人。”
“山东洋闻其门下医生无故转处方,则嘲日:医自转。”
同时还能见到对于古方派基本学术主张的认同:
“凡欲学古医道,当先熟读《伤寒论》,而后择良师友事之,亲试诸事实。若五年,若十年,沉研感、刻不休,则自然圆熟。不然,则虽读尽亿万卷之书,要无益于术焉。”
“何谓古医道,通本也。”
“未必多读书,枕一《伤寒论》足矣。”
“吾医方之书,除《伤寒论》外,不诈伪妄诞者,千古几希。非明眼之士,则不能辨其端的。”
正是基于对于所谓张仲景古医方的崇敬,独啸庵才会致力于对吐法的追求与研究,从而构成其学术特点并撰写了《吐方考》一书。在正文不超过两千字的《吐方考》中,独啸庵记述了吐法应用的源流、适应症及有效方剂等,指出使用吐法有如下之要点:
(1)盛夏严冬,谨其修养。况吐下之方,避其时可也。虽然,不得已则用之。
(2)用吐方,既吐则饮白汤,饮则须吐。用“探吐”之法,可以达到速吐之效果。 不然,连日连夜,虚竭元气。
(3)吐后当调理三五日。
(4)古言病在膈上用吐法,此其原则也。实际并不限于此。
(5)某些病,用吐法则促其速。
就《吐方考》的记载看,独啸庵从奥村处所习吐方,有《伤寒论》中的瓜蒂散、桔梗白散,以及或得于民间或其他方书的皂荚丸、苦瓠穰圆、蓝汁等数个方剂。有意思的是,他经过亲试实验,居然证明只有奥村所居之地的瓜蒂具有治疗效果:“余年二十一,往越前见奥村翁,受吐方。余归自越前,采瓜蒂于四方,悉不中用。唯越前所产可共吐方耳。翁而生其地,岂天欤?”这一点得到近代药物有效成份研究报告的支持:
日本医学博士猪子吉人称其有效成份为甜瓜毒素(Melotoxin),可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且以日本越前产者尤有峻剧之性,适量服用仅引起呕吐,过量则导致胃肠炎。他在亲试实验后,对于老师传授的不实之说,于《漫游杂记》中也有批判性的记述:
“奥村翁日:癫痫服吐方,痊。余西归之后,试之不啻数十人,仅愈一二人。医生之妄诞,虽耆宿亦如此。”
同时还诚实地记述了自己年少气盛,自越前归来后施吐方于“不治之病”的败绩五则:
其一,某女病咳,潮热、肌肉脱落(肺结核),“快吐数升,安寝一夜,诸症悉去,三日而 ”
其二,某男病噎,食饮一切不通(食道癌),“快吐数刻,吐后一日,食饮复常,昼间忽然而殒”;
其三,某女病鼓胀,腹皮光莹射人(肝硬化腹水),“吐秽物数升,又下之,腹胀减,不日如故,经数旬而”;
其四,某男病喘,气息奄奄,与吐剂“至吭不下,手足微冷,额上生汗,脉绝欲,急与麝香末三分,徐徐得解”;
其五,某男病情如上例,进药后“以鸡翎探之,自旦至夕不吐,余羞赧而归”。
当然也有许多大施三折肱,过关斩将的验案记载。例如:
“一女子,疫后数日,困闷不能食,眼睛不和,懒动作,时时恶寒,如将再病者。按其腹,当心下有畜(蓄)水,连胸腹苦满,其脉沉迟而欲绝。乃与苦瓠瓤二分吐之五 次,涌黄水数升,其翌日气宇豁然,饮啖复故。”客观地讲,“吐法”并没有使独啸庵在治疗中获得独居他人之上,或如虎添翼的实际效果。可圈可点之处只是在于他对吐法的执着追求与研究,志在“汗吐下三法齐备”的精神。同时,他与那些彻底否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古方派之“极端人物”也完全不同。虽然盛赞《伤寒论》,但在学术上还是属于兼收并蓄。例如他在《吐方考》开篇处即指出,“从事于此者,知者与不治者,为第一义。”不点名批评地指出诸如吉益东洞一流在《医断》中所宣扬的医家不论生,唯事毒药攻邪,并非“古方”正规,以维护古方荣誉并为其“正名”:“世医不能知者与不治者,汗吐下误施,取凶暴之名,非古方之罪也。”
接着谈到:
“欲决生、定治不治者,当审腹气虚实。候腹如易实难,其故何?则有如虚而实者,有如实而虚者;有邪来而虚者,有邪去而实者;有邪来而实,邪去而虚者。得之于手,应之于心,父不可以喻子也。人有脉,如户有枢。微乎微乎,可感而通,不可思而得。”
其中,腹诊与脉诊并重,且特别强调脉诊的微妙;言虚实错综复杂之关系;即便是父子也难于言传,只可意会(所谓“医者意也”)等等,都属东洞流的批判对象。
日本 历史 上“脚气”猖獗,但在依据症状下诊断的时代,尽管某些病名与基于病因诊断的现代医学相同,但却不可完全等同视之。那些专以“脚气”为名的著作,所记述的病例不过是一些症状相似,病因却可能迥异的疾病。然独啸庵《漫游杂记》中的一段记述,却似乎可以认为具备了“真脚气”的病因与症状要点:
“脚气急发者,毒气尤甚。辛巳七月,南纪贾舶海运到于赤马关。阖舡悉病水肿。乞治于一医生,医生不知其疾,延余诊。余到诊左右脉滑数,胸腹动悸如怒涛,自腰背迨脐下悉麻痹,两胫刺痛不可堪。问其病因,言先是泊熊野浦,连日饮雨水。余日是急脚气也,不可救矣。其翌一人,其翌又一人,如是数日,阂舡悉。”
之所以说这段记述比较符合“真脚气”的特点,首先在于其患病者为航海之人——具有较 长一段时间无法从新鲜蔬菜等副食中获得维生素 Bl的客观条件;其二,腓肠肌疼痛(所谓“两胫刺痛不可堪”)乃是此病的症状特征。在并不真正了解该病病因,自然也就不知 应当如何治 疗的情况下,独啸庵以为“不可救”,显然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反之,那些大讲如何用舒筋活血、清利湿热之法治愈脚气的验案,却反而可以证明其患者不过是一些症见 腰酸腿疼、肢体胀肿的其它疾患。
类似之例在《漫游杂记》中还能见到许多,如“劳瘵(结核)不可治,似劳瘵者可治;膈噎(食道癌)不可治,似膈噎者可治。世医动谓治劳瘵、膈噎,盖似者也。”又如因外伤而痉挛者,虽医家有种种治法,但实际上“亦难救之”,并指出这就是“后世所谓 破伤风”;“狂犬毒隔日发者,大概不治”等等。独啸庵对于 医学作用的评价是:“大凡病者百人,不治而愈者六十人,其余四十人:十人者难治,治必;十人者,得治必活;十人者,不又不愈,其命在于治不治之间;权衡属于医人者,十人而已。”从学术层面上讲,在能够真正弄清病因、病灶部位、病理改变,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和标准的近代医学形成之前;在基本是以症状表现下诊断、定病名的时代与传统医学体系中,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可治”与“不可治”来辨别疾病属性的“真”与“似”的医家,实在是凤毛麟角。这也正是观察独啸庵时,应加以特别关注的地方。然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独啸庵具有犀利的目光与在东方思维体系中属劣势的逻辑分析头脑,但他也没有能够达到超越传统藩篱的束缚。这种典型的个案,对于我们思考近代科学何以未能在东方产生,是十分有益的。总之,透过这些经验之谈所能看到的,乃是宝贵而强烈的实事求是精神,在某种无形而强大的制约下的发挥。
4 独啸庵的儒志与医业
独啸庵与当时许多其它医家一样具有儒、医兼习的特点,而且曾以教授儒家六经为业,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存在着尊儒鄙医的意识。后来在山胁东洋“儒志、医业,两不相妨”的教导下,最终选择了“专心医道”之路。客观地讲,就许多同类人物而言,应该说这种选择并非自觉与主动,而是出于无奈。正像李时珍也不过是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才选择了通过研究医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况还有一个谋生之计的现实问题,是任何人都不能不考虑的。《漫游杂记》中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独啸庵对于这一问题的务实思考:
“英雄隐于医卜,固有故矣。夫医卜者,无素封者之素封也。身非王侯而适如可以自行意焉矣。家苟无产业,有父母且老,则虽刚明俊杰之士,亦不得高卧养志也……夫出处进退,必以其时者,判然有间矣。余观当世聪辨之士,或老于讲官,或困于舌耕,郁郁不乐者无它,不虑诸其初也。”
然而深识时务,及时选择了以医为业的独啸庵,虽然自谓“一心于医”,但也没有放弃“儒志”的精神追求。其所著《囊语》分为五节,以短短千余字言说明了他的政治见解:
出处第一:大丈夫之士,必与天地消息,故进退不得其时,则事必否塞,作“出处”;
道术第二:治国之士君子,不知道术之至顺,则贪暴固我,作“道术”;
文武第三:有文物之迹,有文武之真,不知其真,则迷其迹,作“文武”;
将法第四:天下虽安,忘武则危,士君子之职,常须讲明其道,作“将法”;
时蔽第五:士风之污隆,自时学之污隆,豪杰之士须择其所依,作“时蔽”。
藤元隆昌《再刻漫游杂记囊语二书序》(1807年),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独啸庵撰写此书的心志所在:
“《杂记》,则其漫游之间杂记医事者也;若《囊语》则不然,虽仅仅小册子,事关经世,其平生之志,盖在于此矣。……先生尝与人书日:‘吾精神之所寓,不欺己者也。’ …… 尝以经世自任,其言日:‘学道,志也;行医,业也。不以志废业,不为业弃志。志不可不勉焉,业不可不精焉。’ 名噪四方,诸侯多厚带重禄招之者,而并不应,遂以处士终年。先生易箦之际,命门人尽焚弃之,所留裁(才)此二书与《吐方考》 而已。”
那么亦儒亦医的独啸庵又是如何看待所谓“儒医”的呢?
“和华今古之儒流,谭及吾技者不为少矣。夫未试之事实而言者,率皆不空阔迂僻,则虚诞诈伪,何知其机缄之所存适,足以见其腐臭之态矣。”
显然,他并没有像某些医家那样以“儒医”自诩,而是明确区分二者为“志”与“业”。就医业而言,重要的是实践:
“医虽才气秀出于人者,试治方于危笃之病,不过千人则知见不明,得处难谛。”
“凡医生无师授宪章之事,亲试病者多年,自然善治术者往往有之,较之徒守师法不经事之徒,则不可同日而论也。”
但同时他又对那些不学无术,仅以糊口为目的的医家大加鞭笞:
“观世之为方技者,多是世家膏梁之子,不然则亡命轻猾之徒,失糊口之资遑遽为医。是其心固不为拯人,故视富贵之人则挠情从之如奴隶,视贫贱之人则掉头避之如寇雠。”
因而从其注重医德,强调经典著作《伤寒论》的学习,甚至是在务实的态度方面,似乎又都能看到通常所说“儒医”的特点存在。
5 结语
从永富独啸庵身上其实可以看到日本近世汉方医学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的缩影。例如,就学术流派的发展衍变而言,随着商贸的发达与文化知识的庶民化,代表中国最新医学水平的“宋明医学”首先在日本流传;此后随着复古思潮的影响而出现了“古方派”,并称此前接受与使用宋明医学者为“后世派”;继之有融合二者的“折衷派”,以及兼学荷兰医学的“汉兰折衷派”。而这一过程在独啸庵的学术历程中,基本都有所表现。又如医、儒的选择与兼修,也是日本汉方医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有人认为“儒医一本”,但大多数医家实际上都不过是兼有两方面的修养、追求与著作而已,并没有一种特定的“儒医”。其三,日本医学史家普遍强调当时的日本医家在接受中国传统医学后,经过改造而构建的“汉方”的最大特点在于注重“亲试实验”。通过独啸庵生涯与学术这一个案,也可对何谓“亲试实验”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你为什么要自学中医?
我是西医,说说我的自学中医经历吧,我本是个西医外科医生,工作2年后发现 开刀 抗炎 不合我的兴趣,机缘巧合,跟师一位老教授(黄继宗)学治疗风湿病的手术(胸导管淋巴液引流术),老师很保守,我算是偷学吧,偷了8年,2013年老师过世了我才有机会主刀 ,当时确实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但经过多年验证,我深深感觉到手术只能取一时之效,对于风湿这种全身性疾病,任何西医的治疗手段都只能取一时之效,单纯的免疫抑制治疗都只有路一条(我接触的病人多是协和湘雅全国著名医院跑遍了的 ,好药贵药都用过,为治病花费几十上百万的也大有人在,晚期的病人虚羸至极,再用免疫抑制剂这类毒药不是速其吗?),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似乎才是唯一的希望。
以前我的治疗小组里也有一位70多岁的中医,据说也算是中医世家的,但他看病不重号脉,开方30味药起步,一张方动辄价格上百 ,但效果甚微,患者也是苦不堪言,我怎忍心将患者交付给这样的中医? 无奈之下,我才越俎代庖,走上了自学中医之路,迄今已有六年。
之前走了不少弯路,因为组里的那位中医前辈告诉我,要想学中医,必须要学好中药,因为当前浙江省里几位有名的中医都是大学里教中药学出身的,他也时常跟我讲某某药止咳,某某药护胃(后来才知道这是典型的西医思路开中药),等系统学完中医的基础理论,中药,方剂, 诊断学这些内容,也很用心的看了 《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胃论》、《医学心悟》以及叶天士,王孟英的一些水,临证也是一头雾水,只会开开四物八珍这些不痛不痒的方子,效果可想而知。一度困惑,一度迷惘,直到有一次,网上百度 眩暝反应时知道了李可,买了他的几本临证要旨,看其医案真如看武侠小说般惊心动魄,才知道中医原来可以发挥这么大的功效,在李可的指引下,一步步接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最后才回到 伤寒杂病论 这部以前看不懂,也嗤之以鼻的著作上来,历时5年,总算是回归了中医的正道。
学伤寒论的热情几乎是狂热的,王叔和,陈修圆,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倪海厦,刘希彦的讲解或精读或囫囵的都看了一遍或数遍,仍是云里雾里,心无定数,后来看了四圣心源,再回头看圆运动,心境似乎有渐渐明晰了些,但总有些将要登堂入室,又有遥不可及的感觉,估计就是传说中的 瓶颈吧。
大致如 雪山飞狐里的阎基学了 胡家刀法的前两页便可大杀四方,我学伤寒论只是学了点皮毛,套用经方也确实见证了中医 一剂知,再剂已,覆杯而愈的神奇功效,说句见笑的话,开刀这么多年,没人送锦旗,开中药这短短数年,诊室里的锦旗墙上都挂不下了。说这些不是显摆我多厉害,而是想告诉大家,伤寒论的神奇,祖宗智慧的神奇,中华文明的神奇!现在网上还有那么多人污蔑中医,妄图消灭中医,这多么令人痛心惋惜!
既然聊开了,就多说一些吧,反正没病人,呵呵!
作为从医16年的西医,因为从事风湿免疫的缘故,这种病人多数合并多种内外科疾病,所以对西医内科外科都算是略知一二的,接触中医以后,才知道西医真的是有意无意的在谋财害命,譬如外科的手术,一切了之,切阑尾,切脾脏,切胆囊,切胃切肠,切肿瘤,完全不顾后果,人类进化了百万年,身上就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器官!内科的三高,降血压就是扩张血管,降血糖就是胰岛素甚至荒唐的缩胃切肠手术,治肿瘤就是化疗切瘤子,完全不问为什么,人,毕竟不是机器啊!为什么血压高?正如捏扁水管水压会增高,爬坡负重时 汽车 要轰油门一样,有瘀堵,有负荷才会血压高啊?为什么会血糖高,长期厚味膏粱伤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浊阴不化,才会出现高脂高糖高尿酸这些代谢性疾病啊。为什么长肿瘤,阳化气,阴成形,阳不化阴,才会长出异物,不解决根本问题,只是着眼于切除肿瘤,难道是一个小小的瘤子要了癌症病人的命?
越说越气愤了!种种乱象,已成主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美其名曰专业专科,现在我的科室效益越来越差,只是因为老板知道我的能力才勉强保留,现在老板主要精力都放到老年病上了,病房里住满了8.90岁的老人,接受着“专业”的治疗,睡不着?安眠药!拉肚子?蒙脱石!真阳衰微的病人,每天还在输冰凉的盐水以致漫身水肿,风寒感冒的主任医师起手就是清开灵,这特么到底是在治病还是在害人啊?
至于现在的中医,真的是怒其不争,但不会哀其不幸,从上层讲,学院教育这一层就出了大问题,不重视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这些根本,重点全在英语计算机药理这些末节上面,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能有用?从底层看,一是在而今眼目下,中医院中医师如果单凭中医中药,绝对会饿百分之九十,我接触的病人里,在中医院看病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不开中药治疗了,全是西医的检查用药!二是病人方面,被西医洗脑的也不少,来看病必说要检查,治病必说要输液,拦都拦不住,昨天一个膀胱炎的老太婆就因为我不给她输液还说要投诉我,哎,一声叹息!
中医的根在民间,因为我的病人散布全国各地,从他们反馈回来的情况看,高手确实不少,我有接触的有两位。(异地的病人多,开中药不能号脉验舌确实苦恼,我通常是建议他们回当地寻觅有能力的中医)。其中一位湖南永州的,脉诊一流,我的一个微信上的病人,断断续续吃了我开的半年中药,效果不好,我推荐她去看了这位医生,这个病人也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信任我,还真去了,并把看病的过程拍照或是描述给我听了:人山人海,这位医生从凌晨4点开始看到下午三点才轮到她,什么都没问,只是号了脉就开了方,然后就开药了,6付药360(含诊金,每付药里还有10克阿胶!),患者服药后自觉症状改善了不少(至少是比吃我的药有效。后来患者把药方发给我看了,就是温经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味,以前我也给这位患者开过这个方子,因为患者嫌阿胶贵,所以没有坚持,我也没底,后面又换了治疗思路,按下不表)。后来我加了这位医生的微信,他人很好,很热心,给我讲了他凭脉的心得并推荐给我一些书籍,看过确实获益颇多。说这个题外话,心情又有些宽慰了,我不行,但有人能行,中医的种子还在,就有生根发芽的机会!
啰嗦太多了,不说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只好如此,只好如此!
@天风无秀色,往来必珠玑。我是个医生,正规五年制本科毕业的西医大夫。但我却痴迷中医,缘何如此呢?听我从头道来。工作多年以后,我渐渐发现很多疑难杂症西医束手无策,很多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西医更是只能用药维持。遇到瓶颈的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是困惑很是迷茫。机缘巧合之下我开始自学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药剂学、方剂学,至今还记得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时的样子:他给一个患多年顽疾的患者开了几小包中药,患者拿着药包,满脸困惑:就这些?对!就这些。结果,7副中药下去,多年顽疾从此治愈!也知道了许多中医大家:张仲景、叶天士、王孟英等等,更知道近代名医倪海厦,治病救人出神入化,一剂知,二剂已。 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我也在临床中有意识的运用中西医的思维进行诊疗,稍有成效。这期间我也多方拜师学艺,乐此不疲。我深知祖国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必须穷尽一生之力去学习、钻研和 探索 。让祖国的精粹造福更多的人。 古人云:世无难治之病,唯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唯有不善代之人。我对此深信不疑。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方得始终!
我也是喜欢学中医,我觉得懂一点总比一窍不通好吧。但是我自己觉得有把握的病才开方下药,没把握的就叫他到医院去。举例一,我有一天回家看到母亲在睡我说你大白天怎么在睡觉呢,她说不舒服浑身无力,我摸了她额头很烫,问她说不咳嗽流涕,有点口干,天气有些热,我看是温热病,属于白虎汤证,于是开了白虎汤加青蒿,到中药铺去煎了药才1元2毛钱,熬好给她喝了小半碗,一会儿她就出汗了,也退烧了就好了,才喝了一次就好了也就不再喝了。举例二,邻居这段时间总是口渴,每天拿个水杯不停的喝,可是还是渴,他在县医院和各家私立医院都看过,吃过很多西药,还是没有效果,来我家串门,我看他很符合张锡纯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的消渴证所属方“玉液汤”证,于是给他开了这个方,一剂口渴大减,再剂基本好了,他还是把这副药喝清了才倒掉。他家属说太谢谢你了,他现在完全好了。所以没事的时候看看医书有益无害。(才学的人不要乱开方,你要先学《药性歌括400味》,要熟悉并遵守十八反十九畏所规定的哪些药不能配伍,特别要认准病证所属寒热虚实才不致失误)
自学中医是参加工作后手上有了点钱,经常到书店买一些医学工具书,当时也不是很爱好学加上工作很忙,一直静静地摆放好多年。直到13年得了个一只眼斜视,走路时需要蒙上一只才能走路,那种痛苦折磨我一个多月,后去医院眼科捡查是大脑一根血管压迫到一颗视神经,需要手术,听说第三军医大学脑科做得好,但需要费用四万多,钱不钱都不说头还要挨一刀,当时还是害怕用麻药会给大脑带来不良后果,干脆自己先试着开点中药治治再说,到中医店捡了3付药共78块钱,吃第一付没什么感觉,但吃完第二付时竟能把分散的两条视线重合成一条,敢快煎第三付,谁知忘了看结果烧焦了,实际上只吃了二付药就好了直到今天。
从那时起才想起中医的重要性,而且花费不高又没有痛苦,专和学就开始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就这样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中医是门学科,深奥而神奇,我记得有一次临近春节一朋友头昏,在市医院连续输了7天药(什么老清素)不见好转,医生说一般输上4/5天就好,你的这个好顽固这么多天不见好!她晚上打电话问我有办法解决不?我说问题不大我一会给你捡付药来,晚上9点钟把药送过去就回来了,近12点钟她打了个电话过来说:你的药哪会这么神,我只喝了一碗头就不昏沉了,而且把好久没拖的地拖了还洗了个澡。只有我自己清楚这付药的功效,在她之前吃好了数十人,所以才敢说问题不大。
还有好多案例这里就不多说了,为了自己为了他人,这是一个学医者的仁德,不要只是为了钱而违背自己学中医的初衷,要有医者的仁德之心,相信中医崇尚科学。
自学中医不仅能治好自己的病,还能保护家人及亲朋好友身体 健康 。
买书的钱才一千几百,治好个感冒,咳嗽才二十几元,去医院弄几十元至千元不等。前段时间家人诉说胸背疼痛,不思饮食,按中医胸痹治疗,执中药五元一剂五剂而痊愈。须是无证,治自己的病不违法吧。
不知医既不慈又不孝。人所贵者是生命,所重者亲情,把至亲生命托付于人是不明智的。何况现在庸医太多,西医太狠。二十年前儿子两岁多头垂腰弯脚软如泥,频频高热,伴有癫痫。西医诊为脑瘫,说生无望,即便是生也是一生累赘,多数人也叫我放弃。因为不舍亲情,归家来便找来巜东医宝鉴》研读,按图索骥,对症定方,历时三年,终于于六岁那样站立起来。其间辛酸不经历者不能体悟。当年现在好了,一如常人,只是女孩太少对象难找。我姑母几年前脑中风术后大虚,电话来说见最后一面,当时举家惶恐,病人更是颤抖的手拉着不放,我顺势号了脉,诊得六脉不乱只是虚弱罢了。于是好言宽慰,几大剂镇阴煎使稳定了。当然还有父亲有癌变的肺水肿,上海中山医院利水药太过,一夜小便十数次且量多,胸部虽宽松,但十来天变成皮包骨,弱不禁风。关键是不能停药,我父亲信专家,最后还是信我,果断停药,独参汤和小青龙汤加减当夜人精神便缓过来,此后便在家调理几月而痊愈。
我本农村人,高中毕业后,跟一老中医学了大约一年,他给我拿了一本《药性歌赋》,一本《中医入门》(薄薄的那种),一本《临症述要》,一本《汤头歌诀》。其余时间就是帮他抓药。那时的我,怎懂得中医之妙,之深,之趣,之精微。强记之,背之,云里雾里,怎识得庐山真面目。幸好,抓了一年左右的药,好多药初步了解了它们的面貌,初识了它们的性味。后来,由于觉得学之无望,便出去打工了。
在打工之余,有时遇到一点小小的病,抱着试试的心态,开一些方子,有些竟然有效果了,于是,出于一探究竟的想法,便买了一些书,有空余时间,便慢慢琢磨开了,但大都只是零散的,碎片的。
只有近年网络发达了,才开始系统学一些东,比如伤寒论>等,开出的方颇有些验效,才觉得望见了中医真正的山门。虽已有四十好几了,但我觉得我似乎年轻了,前方有方向了,有奔头了。
我心中暗暗发誓,即使为了家人的 健康 ,我也应该多学点东西。
19岁上班时接触到单位已经退休的一位中医,当时和这位中医一块干单位派的一个写大字标语的活,期间可能是感冒初期,胃不舒服有呕吐征兆头晕,老中医发现后在我的双腿足三里穴位上按了按,立即头晕及不舒感消失了。从此爱上中医,向老师请教老师给了我一本《中医入门》秦伯未编写的书,经过这么多年学习,现在终于明白了标本关系,明白了如何正确学习中医,明白了中医必须认真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在后来的学习中了解到许多中医大家像刘渡舟胡希恕蒲辅周施今墨范中林李可倪海厦等等,他们能够一剂知二剂已,甚至有些被西医宣布不治的病人在他们手中也能够药到病除而且病人没有痛苦,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现在虽然没有什么水平,但医易相通的道理,中医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使我处处受益。建议初学中医就从7岁开始背《伤寒论》,一天背一条,一年基本就可以背完。不怕不会用,因为种子种下了,才会有成为树苗成为大树的可能。
我想学中医来着,目前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慢慢来。
因为我发现周围太多病人,尤其是亲人常常为病所苦,而西医西药功效不显。
比如孩子长痘没啥好办法,爱人长期胸闷咳嗽也没好办法,父母慢痛爱莫能助,年纪稍长的同事各有各的不适,去年还有三个四十几岁的熟人永久离开了。
由于对西药抗生素耐药,我日常吃中药抵御比较严重的放疗后遗症,也采用适合的保健品增强免疫力。我体质敏感,病情复杂,不易平衡,时常反复,而久病成医,估计可以渐渐入门。
我从初中开始就对中医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当时无心学习文化科,只一心想弄懂中医的各种理论。大概是思想未成熟,思维未开窍,太多专业术语根本看不明白,渐渐的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重新坚定自学的信念,是因过敏性鼻炎的日夜折磨。多年来看了不少医生,花了不少钱都只能治标不治本,症状得不到改善。一怒之下,就买了一本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来研究,看看能不能从书中获得改善症状的方法。
在一次随手翻阅时,无意中看到一个药方,觉得此方或许可行。于是,就按方抓了三剂,喝完后的确有所改善了。可是也有副作用,就是引起腹泻,还有上火。接着,我就在网上搜索关于这个药方的加减和用量的经验分享,重新作了调整,终于把副作用都解决了。现在,还在坚持使用此方,不过不是经常,偶尔不适之时服用即可。
还有一次,发烧后喉咙里起了个疙瘩,几乎堵住了食道,吞咽困难。脑海里突然想起初中时看到过一个叫“梅核气”的病症,就是如此,隐隐记得有一个药方效果很好。接着,我在网上搜索“梅核气”,终于找到了药方,即刻按方加减抓药。药买回来后我觉得剂量太小,就两剂一起煎。喝完药睡了个午觉,喉咙里的疙瘩就消了,也不痛了。因为效果太好,自己也不相信,后来就买了几包兰花豆吃到喉咙发炎,再用药方加减煎服,果然奏效,才不得不信服。
原来上面的两个药方,都属于“中医十大名方”,出于好奇,我就把这十大名方抄录了一遍,以增加印象。
还有一次放假回家,母亲说感觉身体疲倦,腿酸无力。我看了看她的舌苔,跟她说没什么,就是受了寒,问她是不是吹过空调。她说是的,还吹了很长时间,之后就一直这样,晚上也睡不好。后来我叫她服用了驱寒中成药,就没事了。
因此,我自学中医的理由,一方面是中医真的有用,另一方面是可当作防身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毕竟是自学,只能自己尝试,绝不能行医。别人要是问我,我都只会建议他们去医院看医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