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针刺技巧 针刺后溪注意事项

按揉后溪治疗癫痫-每天后溪按摩怎么按

1 后溪针刺技巧

简易取穴:前臂旋前姿势,肘关节半屈。第5掌骨小头后方,掌第1横纹内侧端,手掌内侧缘厚度1/2处(黑白肉交界)。

进针方向:从桡侧面向桡侧直刺。

进针深度:半握拳,于第5掌骨小头内上方,掌横纹内侧,沿掌骨前缘向外直刺0.5-1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小指,并可至整个手部。

2 后溪针刺的作用主治

后溪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骨缝陷中,紧握拳尖取之。手太阳小肠经所主为腧木。该穴有通络解郁,清热截疟,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项强痛,落枕,颈部扭伤,目赤肿痛,面肌瞤动,耳鸣耳聋,热证,疟疾,癫痫,小便赤涩,时疫病证,黄疸,肘臂手指挛急,麦粒肿,荨麻疹,肩臂腿疼痛,胁肋痛,小儿惊厥等的治疗。

3 后溪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和掌支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小指展肌:该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

4.小指短屈肌:神经支配同小指展肌。

5.小指尺侧缘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脉位于针的掌侧,前者为尺神经的分支,后者为掌浅弓的分支。

深层有小指尺掌侧固有动,静脉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4 后溪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平补平泻法或泻法,祛风散寒,通督止痛,如配肩髃,肩髎,臑俞,治疗风寒入络之肩凝证;配风池,大椎,天柱,肩外俞,列缺,治疗外感风寒之落枕,头项强痛;配肩髎,曲池,外关,阳溪,合谷,八邪,治疗经脉痹阻之肘臂痛,手腕拘急,手背痛。

2.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如配天柱,风府,治疗风热头痛;配少商,鱼际,合谷,治疗风热咽痛;配风池,翳风,听宫,支沟,治疗风热耳鸣。

3.配身柱,天柱,本神,鸠尾,丰隆,针刺泻法,熄风化痰,通督醒神,治疗风痰上蒙心窍之痫证。

4.配劳宫,水沟,上脘,大钟,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5.配大椎,筋缩,百会,水沟,针刺平补平泻法,柔筋止痉,治疗督脉筋脉拘挛强急之痉症。

6.配大椎,曲池,外关,丘墟,针刺泻法,和解少阳,驱邪截疟,治疗邪伏少阳之疟疾。

八脉交会穴的中医应用(2)

 (6)足临泣:

 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其主治范围与胆经、带脉的循行和病候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五官病、妇女病、神志病、肾膀胱病、肝胆病等。

 (7)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督脉。其主治范围与手太阳小肠经和督脉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之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四肢体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脉:

 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阳跷。其主治范围与此二经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二经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组合主治范围

 临床配穴时多将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组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其组成及治疗范围如下:

 (1)公孙-内关

 合用有理气降逆、通肠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证。

 (2)足临泣-外关

 合用有清头目、利胸胁、理气通络、疏表之功。常用于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侧身部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3)申脉-后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头目、通经活络之功。常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病证,太阳经病证,心、肝、脑病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抽搐、头痛、头晕、失眠、癫痫、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气、益肾气、宁神志、清虚热之功。常用于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肾的病证,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语言不利、咳嗽、胸满、阴虚内热、失眠、癫痫、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总结了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此处之阳跷是指通于阳跷脉的申脉穴,阳维是指通于阳维脉的外关穴,督是指通于督脉的后溪穴,带是指通于带脉的足临泣穴,此四穴偏于治疗在表的外经病,如肩背腰腿疾患。而分别通于阴跷、阴维、任脉、冲脉的照海、内关、列缺、公孙则偏于治疗在里的脏腑病。同样,阴跷是指通于阴跷脉的照海穴,阴维是指通于阴维脉的内关穴,任是指通于任脉的列缺穴,冲是指通于冲脉的公孙穴,此四穴偏于治疗在里的胃、心、胸疾患。这是对八脉交会穴治疗范围的高度概括。

 以上分析可见,八脉交会穴中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经穴,而单用此八穴也能治疗这四脏的病证,分析其理:(1)治疗肝之疾。八穴中虽无穴位与肝经直接相关,但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同气相求,且行于胸胁,内关实具疏肝行气之功,能治肝气郁结之胸胁胀满疼痛等实证,故有?胸胁内关谋?之说;若属肝阴不足之虚证,又可取照海穴,因肝肾同源,滋水则能涵木。(2)治疗心之疾。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所以在治疗上常取心包经的腧穴治疗心经病证,即所谓代君行事。(3)治疗大肠腑病。列缺为手太阴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故可治疗大肠腑的病证。(4)治疗胃腑病。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可治胃腑的病证。

 临床 经验 表明,单纯性内脏疾患主要用脏腑辨证,以相应的特定穴组成处方;头面、四肢、体表的疾患多用十二经脉辨证,以循经取穴为主;如属多经合病,症情复杂,虚实难辨,以一脏一腑一经难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用奇经八脉辨证,选用八脉交会穴,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八脉交会穴的重要性,正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中所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意在说明八脉交会穴可以主治全身疾病,八穴的主治范围广泛。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该乎十二经也,创为 针灸 一大法门,其论也谓精辟。

中医都有哪些药方可以治癫痫?

(一)口服中药 中药药方较多。其中以礞石滚痰散最为有名,效果较佳。 配伍:青礞石、海浮石、沉香、人参等 服用方法:口服。 疗效:适合治疗外伤、脑伤、脑膜炎及儿童癫痫,局限性为对开颅手术引发的癫痫效果不佳。 评价:治疗176例各类癫痫,其中康复151例,康复标准为停药后3年未发作。 (二)体针 ①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沟、后溪。 配穴: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 ②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号针,上斜30度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主穴留针15分钟,配穴一般不留针。大椎、腰奇去针后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针刺后半年以上未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减少7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针刺后发作减少(减少2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缩短;3、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或一度好转,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状态。 以上法治疗149例。总有效率65%~88.9%[6,7]。 (三)穴位注射 ①取穴 主穴:分2组。1、间使、外关;2、神门、后溪。 配穴:分2组,与上对应。1、鸠尾、百会、章门、本神、大陵;2、鱼际、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②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升),任取一种。 每次选一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后,推入药液。普鲁卡因每穴注入5毫升(间使、足三里须10毫升),维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③疗效评价 治疗145例,有效率为82.1%[8]。 (四)头针 ①取穴 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病灶相应区、癫痫区。 配穴:情感区、感觉区、胸腔区、枕上正中线。 病灶相应区位置:须依照脑电图表现,确定其病灶部位,在相应的头皮区域取穴,主额、顶、枕、颞等区。 情感区位置:在运动区前,距该区4.5厘米的平行线上。 癫痫区位置:风池向内1寸再向上1寸,在斜方肌尽头处。 ②治法 主穴每次只取一区,根据症状(如精神运动性癫痫加情感区,肢体感觉异常加感觉区等)或疗效情况酌配配穴1~2穴。以26号或28号毫针,进针达到所需深度(长度),快速大幅度捻转1分钟,频率200次/分钟以上,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以同法运针1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密波脉冲频率50~240次/分钟,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时间15~120分钟。 ③疗效评价 共观察228例,有效率在67.71~100%之间。其中98例曾作1~6年随访,结果显效65例(66.3%),有效23例(23.5%),总有效率89.8%[9~12,16]。 (五)拔罐 ①取穴 主穴:会阳、长强。 ②治法 先将被褥分层叠成斜梯形,嘱患者伏卧其上,头胸部降低,臀部垫高,并使两股略分开,暴露 会阳及长强。先在该穴区进行严密消毒。术者一手之中指置患者督脉上,食指与无名指置于两侧之膀胱经,自大椎与大杼穴至长强与白环俞穴处,从上而下推按三遍。然后取三棱针对准会阳(双侧)、长强,迅速点刺,深约0.3厘米。立即用抽气罐吸拔。留罐3分钟后起罐。接着再重复上法推按、拔罐。如此反覆进行3~5遍。吸拔物为血液和淡**粘液,一般开始时其量较多,拔2~3次后逐渐减少,以粘液出尽为止。每周治疗二次,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若作巩固治疗,可每周一次,不计疗程。治疗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者,可嘱其逐渐减量。 (六)芒针 ①取穴 主穴:神道透腰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腰阳关。 配穴:额三针、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体虚加是三里,关元,失眠加神门、三阳交;痰多加丰隆、膻中。 ②治法 主穴及配穴之额三针一般均选,余穴据症而加。背穴用0.6~1.5尺芒针进行透刺。额三针取双侧眉冲沿膀胱经透刺2针,以此连线的等边三角形另一顶点处沿督脉经透刺,余穴按常规刺法。针刺得气后,背部穴位以中等频率捻转1分钟,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按证候用补法或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如每周发作>3次者,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疗效评价 共治70例,结果治愈19例,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9%[17]。 (七)穴位敷贴 ①取穴 主穴:大椎、腰俞。 ②治法 敷药制备:活斑蝥捣碎备用,白矾和麝香另研备用。 先在选好穴位消毒后,用消毒瓷片划破所选穴位皮肤,轻微出血,在出血处拔火罐,约1~2个小时。取下火罐,将斑蝥、白矾和麝香自下而上依次敷于出血处,最后用风湿膏固定,保留3天,每周贴药1次,每4次为一疗程。

脑户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脑户 4.1 脑户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脑户穴的定位 4.7 脑户穴的取法 4.8 脑户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脑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脑户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1.3 *** 4.12 脑户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 4.15 脑户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血压的影响 4.15.2 对血细胞的影响 5 人体部位名·脑户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脑户 1 拼音

nǎo hù

2 英文参考

Brain Window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o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ǎohù GV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door of br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ǎo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脑户: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1]

4 经穴名·脑户 穴位 脑户 汉语拼音 Naohu 罗马拼音 Naohu 美国英译名 Brain Window 各

号 中国 GV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6 富耶氏 IVG16 德国 LG16 英国 Gv17 美国 Go17

脑户为经穴名(Nǎohù GV17,DU17)[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灸甲乙经》),合颅(《外台秘要》),仰风(《太平圣惠方》),迎风(《医心方》)。属督脉[1]。脑户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1]。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4.1 脑户穴的别名

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灸甲乙经》),合颅(《外台秘要》),仰风(《太平圣惠方》),迎风(《医心方》)。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

4.3 穴名解

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1]。

脑,指脑髓。户,出入通行之处为户。此穴在风府上1.5寸,当枕外粗隆上方,督脉上头通脑,本穴为其入脑之门。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当由本穴透出下行也,因名脑户。[3]

4.4 特异性

脑户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

4.5 所属部位

后头[4]

4.6 脑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脑户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5]。

脑户穴位于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脑户穴位于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寸,当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6]。

俯伏坐位。脑户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脑户穴在督脉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4.7 脑户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于头部中线,枕骨粗隆上缘之凹陷处取穴。

脑户穴位于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正坐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与枕外隆凸的上缘交点处的凹陷处取穴,横平玉枕穴[7]。

快速取穴:正坐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即是脑户穴[8]。

4.8 脑户穴穴位解剖

脑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9]。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耳后支和枕动脉分布[9]。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分支[6]。

4.9 脑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脑户穴具有醒神开窍、平肝熄风的功效。

脑户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镇惊作用[1]。

脑户穴有清热散风之功(针刺哑门、风府、脑户之穴时需慎之又慎,不宜深刺)。主治痫证,头晕,颈项强痛。[3]

4.10 脑户穴主治病证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癫痫及瘿瘤肿痛等[1]。

脑户穴主治头痛、头晕、项强、失音、癫痫[9]。

脑户穴主治头痛,头晕,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瘿瘤,颈项强痛[7]。

脑户穴主治癫痫,头晕,失眠,项强,瘖不能言;以及枕神经痛等[6]。

头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瘿瘤,视神经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5~0.8寸[1][6]。

平刺0.5~0.8寸[9][7],局部酸胀[7]。

4.11.2 灸法

可灸[7][9]。

艾条灸5~10分钟[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

4.11.3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黄帝内经素问》云:“刺脑户中脑立。”盖谓刺之过深,伤及脑髓也。总观本穴大意,针灸俱不相宜。按脑喜清凉,养生家 *** 脑后兼以搓敲,能使头目清爽,乃由脑户穴放出头部郁热也。或问既然不宜针灸,又云能治头目癫痫等症,为针医者何以措手?答凡属针灸俱不宜之穴位,可用 *** 法行之。譬如婴儿皮肉娇嫩,全身穴位均在禁例,故古圣创立推拿治法,专为小儿科设也。成人有畏灸畏针者及穴位之禁针禁灸者,均可 *** 之。[3]

4.12 脑户穴的配伍

脑户穴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1]。

脑户穴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1]。

脑户配通天、脑空,有行气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脑户配胆俞,意舍、阳纲,有疏肝泄胆、清热去湿作用,主治目黄、胁痛,食欲不振。

脑户配通天、消泺、天突,有行气散结的作用,主治瘿瘤。

脑户配通天、昆仑、后溪,治头痛[7]。

脑户配听会、风府、听宫、翳风,治骨酸、眩狂、瘛疭、口噤、喉鸣沫出、喑不能言[7]。

脑户配风池、支沟、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7]。

脑户配胆俞、意舍、阳纲,治目黄[7]。

脑户配大椎、腰奇、后溪,治癫痫[7]。

4.13 特效 ***

揉按脑户穴3~5分钟,可有效缓解工作或心理压力引起的头痛[8]。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中脑户,入脑立。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痘,目不眴,刺脑户。寒热,刺脑户。头重顶痛,目不明,风到脑中寒,重衣不热,汗出,头中恶风,刺脑户主之。癫疾,骨酸,眩,狂,口噤,羊鸣,刺脑户。喑不能言,刺脑户。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睛痛不能远视,面赤目黄头肿,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失音。

《针灸大成》:主面赤目黄,面痛,头重肿痛,瘿瘤。

《针灸聚英》:引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哑。或灸七壮,妄灸令人喑。

4.15 脑户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血压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针刺脑户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7]。

4.15.2 对血细胞的影响

研究发现针刺脑户可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也可使80%例次的淋巴细胞增加[7]。

5 人体部位名·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