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治疗癫痫-聚乙二醇治什么病
3种药已被多地禁用,却是很多家庭的常备药,看看你家还有吗?
前不久,国家药监局发公告称将全面禁止酚酞片和酚酞含片生产,理由是酚酞片和酚酞含片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经上市销售的酚酞片和酚酞含片将被召回销毁。
一时间,酚酞片和酚酞含片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少使用过或正在使用酚酞片和酚酞含片的人都很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出现问题。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毕竟也是用了很久的老药,突然被告知其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这算怎么回事儿?
经常便秘的人应该对酚酞片再熟悉不过了,酚酞片又称果导片,主要作用于结肠,是一种刺激性泻药,主要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和顽固性便秘。
酚酞片进入人体后,会被小肠液分解,形成可溶性钠盐,从而增加肠胃蠕动,产生缓泻作用,最终促进排便。由于酚酞片价格便宜,而且见效快,前几年曾风靡大街小巷。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甚至在减肥药中添加酚酞片,销售给需要减肥的人群。
酚酞片虽然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但由于是临床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外,酚酞片有严格的适应症,长期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1954年,一名两岁半的女童由于食用过多含有酚酞的巧克力泻药,出现了轻度腹泻,并伴随右脸和右臂抽搐。紧急送往医院治疗之后,女童依然出现了持续性肌阵挛性癫痫,有时还出现全身性癫痫。最终,女童丧失了意识,在昏迷中去。医生推测, 女童的亡可能与酚酞诱导的超敏反应导致脑炎有关。
随着酚酞使用频率的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案例报道也越来越多。
临床研究显示,酚酞含有刺激性成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 胃肠黏膜炎症 ,如皮炎、肠炎等,甚至造成 人体电解质代谢紊乱,诱发心率失常 ,威胁生命安全。
这些都还不算是最致命的,让酚酞彻底被否定的是,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使用酚酞泻药350次以上的人群,发生肠癌的风险是不使用者的3.9倍。这意味着, 酚酞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长期大量使用酚酞确实会增加致癌风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脂饮食、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备受便秘困扰。为了缓解便秘的痛苦,一些人开始使用泻药,并且尝到了甜头,逐渐产生了依赖性,造成了“没有泻药的帮助,根本拉不出来”的局面。然而,便秘滥用泻药,危害极大。
一方面,一些含有强泻剂成分的泻药,基本都含有蒽醌类成分。蒽醌类成分会 使结肠黏膜发生色素沉着变 ,导致结肠黑变病,增加结肠癌风险。
另一方面,滥用泻药还会 损害肠动力, 使肠道对泻药产生依赖性,不仅不利于改善便秘,反而会使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最终导致不用泻药就无法自行排便秘,造成恶性循环。
泻药不能滥用,也不能乱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通便药物包括 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散、蓖麻油、开塞露 等。一般情况下,对于功能性便秘患者来说,应优先通过 调整饮食习惯、改变排便习惯 等方式来缓解便秘。在基础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再酌情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而不建议一便秘就使用泻药。
除了酚酞,以下三种药物也已经被多地禁用。我们在用药前,应多留个心眼。
1. 安乃近
安乃近是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相结合的化合物,属于解热镇痛药。由于安乃近副作用较强,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已经淘汰了安乃近,去年3月,国家药监局也发布公告, 停止安乃近注射液、安乃近氯丙嗪注射液、小儿安乃近灌肠液等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注销药品注册证书。
安乃近的副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二是引起荨麻疹、渗出性红斑等皮肤过敏反应;三是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严重的会导致亡。
2. 匹多莫德制剂
匹多莫德制剂曾被称为“儿科神药”,适用于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的辅助治疗。不过,由于匹多莫德制剂可能会出现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等副作用,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在匹多莫德制剂说明书中增加了“3岁以下儿童禁用”的禁忌。
3. 柴胡注射液
柴胡注射液具有清热解表的功效,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等疾病引起的发热。目前,由于柴胡注射液会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皮炎、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要求柴胡注射液更改说明书,须列出“儿童禁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便宜又好用的药非常多,但我们一定要记住“合理用药”才能发挥药物最大的功能。药不能乱吃,更不能乱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威胁生命 健康 和安全。
#39 健康 超能团#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抗病毒治疗方案
在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肝脏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目前得到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也是现在EASL已批准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标准方案(SOC),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聚乙二醇(PEG)干扰素α(PEG-IFNα)是在IFNα分子上交联无活性、无毒性的PEG分子,延缓IFNα注射后的吸收和体内清除过程,其半衰期较长,每周1次给药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蛋白酶抑制剂博赛匹韦(BOC)或特拉匹韦(TVR),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三联治疗,2011年5月在美国开始批准用于临床,推荐用于基因型为1型的HCV感染者,可提高治愈率。博赛匹韦(BOC)饭后,每天三次(每7-9小时),或特拉匹韦(TVR)饭后(非低脂饮食),每日三次(每7-9小时)。期间应密切监测HCVRNA,若发生病毒学突破(血清HCVRNA在最低值后上升>1log),应停用蛋白酶抑制剂。
2.一般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有确切证据提示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发作后8-12周进行,疗程为12-24周。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早期治疗对于基因1型高病毒载量(>800000logIU/ml)的患者更为有效。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应在治疗前评估患者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①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A级)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抗病毒治疗。②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3.特殊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1)儿童和老年人 有关儿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经验尚不充分。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IFNα单一治疗的SVR率似高于成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好。65岁或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原则上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一般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全面衡量,以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2)酗酒及者 慢性酒精中毒及可能促进HCV复制,加剧肝损害,从而加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HCC,的进程。由于酗酒及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耐受性和SVR率均较低,因此,治疗丙型肝炎必须同时戒酒及戒毒。
(3)合并HBV或HIV感染者 合并HBV感染会加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向肝硬化或HCC的进展。对于HCVRNA阳性/HBVDNA阴性者,先给予抗HCV治疗;对于两种病毒均呈活动性复制者,建议首先以IFNα加利巴韦林清除HCV,对于治疗后HBVDNA仍持续阳性者可再给予抗HBV治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合并HIV感染也可加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进展,抗HCV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和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免疫功能正常、尚无即刻进行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指征者,应首先治疗HCV感染;正在接受HAART治疗、肝纤维化呈S2或S3的患者,须同时给予抗HCV治疗;但要特别注意观察利巴韦林与抗HIV核苷类似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包括乳酸酸中毒等。对于严重免疫抑制者(CD4+阳性淋巴细胞<2×108/L),应首先给抗HIV治疗,待免疫功能重建后,再考虑抗HCV治疗。
(4)慢性肾功能衰竭 对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伴有肾功能衰竭且未接受透析者,不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已接受透析且组织病理学上尚无肝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准备行肾移植的患者),可单用IFNα治疗(应注意在透析后给药)。由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发生严重溶血,因此,一般不应用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5)肝移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 HCV相关的肝硬化或HCC患者经肝移植后,HCV感染复发率很高。IFNα治疗对此类患者有效果,但有促进对移植肝排斥反应的可能,可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和严密观察下进行抗病毒治疗。
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疗程长,副作用较大,需要在有经验的专家评估指导下安全用药;在治疗期间需及时评估疗效,根据应答指导治疗,并同时密切监控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4.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
(1)干扰素绝对禁忌证 ①妊娠;②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③未能控制的癫痫,④未戒断的酗酒或者;⑤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失代偿期肝硬化;⑦有症状的心脏病;⑧治疗前粒细胞<1.0×109/L;⑨治疗前血小板<50×109/L;⑩器官移植者急性期(肝移植除外)。
(2)干扰素相对禁忌证 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病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
(3)利巴韦林的绝对禁忌证 妊娠、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血红蛋白病,HB<80g/L。
(4)利巴韦林的相对禁忌证 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冠心病,HB<100g/L。
干扰素的应对不良反应
1.治疗前要对病人进行认知教育和解释,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严密监测和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制定随访计划,定期随访不动摇。
3.处理好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必要时减量、对症处理或终止治疗。
1.流感样症状的处理:发热时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干扰素用药时机掌握在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或休息日给药;多饮水,吃平衡膳食。
2.头痛的处理:服用镇痛药,尽量避免强光和噪声,不饮酒、少食富含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食物,限制咖啡因的摄入,保证每日足够睡眠及充足的水分。
3.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的处理:干扰素注射前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处方退热药,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使患者在睡眠中度地发热期;冷敷、热水浸泡或理疗、按摩。
4.失眠或兴奋的处理: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保持放松状态,有睡意时才睡觉,限制午睡时间;定期进行锻炼,限制咖啡因及乙醇的摄入。
5.脱发的处理:避免用损发产品、电吹风机、束发带和每日洗发;使用柔和的洗发剂和护发剂;避免染发和烫发,留短发或者戴假发。
6.食欲减退的处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适当的休息和锻炼;少量多餐,多食水果、蔬菜。
7.注射局部反应的处理:注射前冰敷注射部位至产生麻木感;注射部位消毒,待乙醇干燥后再注射;药物达到室温后注射,以45°~90°进针;不要搓揉注射部位;交替部位注射。
8.抑郁症的处理:治前评估心理健康稳定性,预测治疗期间症状的强度,根据抑郁的严重程度,调整干扰素剂量或停止治疗,需要时可以酌情给予抗抑郁药。
9.甲亢的处理:暂停干扰素治疗,适当给予甲亢药物治疗,疾病稳定后可谨慎继续治疗。
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20世纪50年代: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发现了干扰素(IFN),到IFN的抗病毒机制被阐明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学界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X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经历了十余年。随后,IFN开始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20世纪80年代初:瑞士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成功研究出第一代基因工程IFNα。
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 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个基因工程IFN α-2a研制成功并上市后,才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代基因工程IFN α-2b问世,其分子结构与人IFN几乎一致,于1986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此同时,中国侯云德等学者也在研究基因工程IFN的制备。
20世纪90年代:干扰素的聚乙二醇化技术被提出,旨在既可延长干扰素的半衰期又可保持其生物活性。
21世纪初: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入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
2005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用于乙肝治疗。
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很时髦的新药。据报道,干扰素越来越神奇了,开始还只是治愈一些流感、肝炎、水痘之类的小毛病,有点小家子气的味道。现在对付许多肿瘤、癌症还有白血病都用上了干扰素,不再是小打小闹。不但如此,由于它的越来越现代的生产方式,基因工程干扰素也已上市多年了。
说起干扰素的发现,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1935年,美国科学家用黄热病毒在猴子身上做试验。黄热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恶。这种人和猴子都会得的病有几种类型。他们先用一种致命性弱的病毒感染猴子,猴子安然无恙,可是再用致病性很强的黄热病毒染同一只猴子,猴子竟然没有反应。这一现象使美国科学家得到启发:前一种病毒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使细胞受新病毒的进攻时能自我防御。1937年,有人重复类似的实验,证实给经裂谷热病毒感染的猴子注射黄热病毒,猴子也没事。反复的实验证据让科学家们想到,生物界的病毒也存在着奇妙的互相干扰现象。
1957年,美国菌学家萨克斯决心搞清“以毒攻毒”的物质基础。经过大量的实验,他发现,在病毒的刺激下,细胞中会产生一种蛋白质,能抑制后来病毒的侵染。萨克斯认为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能起到干扰作用,就将其命名为“干扰素”。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和干扰素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也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启示。因为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再好的抗生素也拿它们没辙,可是干扰素却是对付病毒的克星。要是能把干扰素制成药品就好了,那么人类的许多疾病不就有了迎刃而解的治疗办法了吗?
但是,要使干扰素成为药品,进入实际应用当中,必须有足够的量。那么,如何获得大量的干扰素呢?人们首先想到,用病毒刺激老鼠,让它们产生干扰素,再提取出来供人使用,但是这种方法失败了。原因是干扰素的活动场所很专一,老鼠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对人不管用。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用人自身产生的干扰素。
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被微生物包围着的,时时刻刻都要接触到许多微生物,其中病毒的侵染刺激也不少。科学家猜测,人的血液细胞里本身就存在干扰素。后来研究证明,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通过精密的血液分析,在人和许多动物的细胞中都找到了干扰素。
人们最初想到的是,通过血液制取干扰素。可惜,干扰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实在是太少了,用大量的血液才能制得微量的干扰素,这种生产方式产量低得可怜,自然价格也就十分昂贵。治疗一个病人的费用高达几万美元,一般百姓只能望“药”兴叹,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药”,干扰素无法得到普及、推广。
既然蛋白质是干扰素的本质,那么把制造成这种蛋白质的遗传基因找出来,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让它们代劳进行大量生产,也许能行。经过科学家的试验,干扰素的批量生产便成为可能。1980年,终于实现了干扰素的批量生产,这是美国科学家的杰作,他们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生产干扰素的基因工程。
如今,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德国、英国以及中国等。通过DNA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等方法,大量获取各种干扰素。经过试验明,这样制得的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狂犬病、呼吸道发炎、脑炎等多种传染病的病毒都有一定疗效。干扰素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是很有希望的防癌治癌药物,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
不宜使用干扰素人群
干扰素在治疗乙肝中疗效显著,但不是每个乙肝患者都适合用干扰素进行治疗。那么,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治疗呢?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 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3) 曾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
4) 有精神障碍、癫痫、抑郁病病史及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
5) 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药之不良反应者。
6)肝功能严重失代偿患者。
7)在宫内感染或者产时感染乙肝病毒的婴幼儿。
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是干扰素,普通的干扰素需要每隔一天注射一次,很不方便,而且体内的干扰素清除干净后,体内病毒又重新复制,针对这种情况美国灵葆雅公司研究出一种长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弥补了普通干扰素的缺点,普通干扰素需要每隔一天注射的原因是因为大量干扰素由于分子太小,通过肾脏漏了出去,另外是被免疫系统清除,而聚乙二醇是一种惰性、易溶于水的物质,普通干扰素通过它的“改造”后,分子就会变大,很少通过肾脏漏出,从而达到了延长在体内的时间的目的。经过普通干扰素的半衰期只有4个小时,而通过聚乙二醇化的干扰素达到40个小时,所以,聚乙二醇干扰素又叫长效干扰素。
长效干扰素的特点
1.半衰期长,可以在血液内达到血药稳态浓度,形成对病毒的持久抑制作用
2.只需一周给药一次,减少痛苦,方便用药,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3.于普通α-干扰素相比,毒副作用没有增加
4.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效果比普通α-干扰素提高了10%左右
5.临床研究还证明对普通α-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获得疗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