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基因改变癫痫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可以再生育吗
线粒体基因组的疾病关系
人线粒体DNA(mtDNA),共包含37个基因,这37个基因中有22个编码转移核糖核酸(tRNA)、2个编码核糖体核糖核酸(12S和16S rRNA),13个编码多肽。
对于可疑线粒体病的患者来说,理想的遗传学诊断方法是发现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的相关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在mtDNA上,也可能发生在核基因上,线粒体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X-连锁遗传、母系遗传,有些还是新突变。由于线粒体病涉及基因众多,目前临床只能选择少数常见的线粒体基因位点进行突变和缺失筛查,阳性率很低,大多数患者难以获得准确的病因诊断。
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测定需要对37个基因进行分析,由于线粒体基因属于母系遗传,母亲的产前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对于生育健康宝宝具有重大意义。
(1)13个编码多肽的基因 编码产物 基因分析 基因变异对应的常见线粒体病种类 NADH dehydrogenase(complex I) MT-ND1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MT-ND2 心肌线粒体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MT-ND3 进肌阵挛、癫痫、视神经萎缩 MT-ND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肌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张力障碍 MT-ND4L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MT-ND5 Leigh综合征,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症 MT-ND6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症,糖尿病,肌张力障碍 coenzyme Q-cytochrome c reductase/Cytochrome b(complex III) MT-Cytb 慢性游走性红斑,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肌病,心肌线粒体病,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症,帕金森病 cytochrome c oxidase(complex IV) MT-COX1 肌红蛋白尿运动神经元疾病,铁粒幼细胞贫血 MT-COX2 线粒体肌病,线粒体多系统疾病,线粒体脑肌病 MT-COX3 Leigh综合征,慢性游走性红斑,骨骼肌溶解症 ATP synthase MT-ATP6 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母系遗传Leigh综合征,家族性双侧纹状体坏 MT-ATP8 同上 (2)22个编码tRNA的基因 Alanine MT-TA 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Arginine MT-TRAsparagine MT-TN 线粒体肌病,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Aspartic acid MT-TD 心肌线粒体病, 肌阵挛 Cysteine MT-TC 慢性游走性红斑 Glutamic acid MT-TE 心肌线粒体病,慢性游走性红斑 Glutamine MT-TQ 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症 Glycine MT-TG 心肌线粒体,婴儿猝综合征,慢性游走性红斑 Histidine MT-THIsoleucine MT-TI 线粒体肌病,心肌线粒体病,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Leucine MT-TL1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Leer遗传性视神经病,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症,线粒体肌病,心肌线粒体病,糖尿病 和线粒体耳聋 MT-TL2 心肌线粒体病,慢性游走性红斑,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线粒体肌病,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Lysine MT-TK 心肌线粒体病,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肌阵挛性癫痫发作伴破碎红纤维,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症,线粒体耳聋 Methionine MT-TM 线粒体肌病,淋巴瘤 Phenylalanine MT-TF 线粒体脑肌病、乳酸中毒以及卒中样发作,骨骼肌溶解症 Proline MT-TP 线粒体肌病,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Serine MT-TS1 掌跖角化症,线粒体耳聋,肌阵挛性癫痫发作伴破碎红纤维-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症 MT-TS2 糖尿病 和线粒体耳聋 Threonine MT-TT 心肌线粒体病,慢性游走性红斑 Tryptophan MT-TW Leigh综合征,共济失调舞蹈病,线粒体肌病 Tyrosine MT-TY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Valine MT-TV Leigh综合征,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症,线粒体多系统疾病 12S ribosomal RNA MT-RNR1 帕金森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 16S ribosomal RNA MT-RNR2 心肌线粒体病
谁能为“线粒体可能由独立生活的细菌演变而来”提供证据
线粒体是1850年发现的,1898年命名。线粒体由两层膜包被,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两层膜之间有腔,线粒体中央是基质。基质内含 有与三羧酸循环所需的全部酶类,内膜上具有呼吸链酶系及ATP酶复合体。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有细胞"动力工厂" 之称。另外,线粒体有自身的DNA和遗传体系, 但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数量有限,因此,线粒体只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在各种细胞器中,线粒体具有特殊性,因其含有核糖体且自身带有遗传物质。线粒体DNA是环状的,且有一些和标准真核生物遗传密码不同的变化。
这些特性导致了内共生学说——线粒体起源于内共生体。这种被广泛接受的学说认为,原先独立生活的细菌在真核生物的共同祖先中繁殖,形成今天的线粒体。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及内共生学说
1963年M. 和 S. Nass发现线粒体DNA(mtDNA)后,人们又在线粒体中发现了RNA、DNA聚合酶、RNA聚合酶、t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进行DNA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的全套装备,说明线粒体具有独立的遗传体系。
虽然线粒体也能合成蛋白质,但是合成能力有限。线粒体1000多种蛋白质中,自身合成的仅十余种。线粒体的核糖体蛋白、氨酰tRNA 合成酶、许多结构蛋白, 都是核基因编码, 在细胞质中合成后,定向转运到线粒体的,因此称线粒体为半自主细胞器。
利用标记氨基酸培养细胞,用氯霉素和放线菌酮分别抑制线粒体和细胞质蛋白质合成的方法,发现人的线粒体DNA编码的多肽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F0的2个亚基,NADH脱氢酶的7个亚基和细胞色素b等13条多肽。此外线粒体DNA还能合成12S和16SrRNA及22种tRNA。
mtDNA分子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外环为重链(H),内环为轻链(L )。基因排列非常紧凑,除与mtDNA复制及转录有关的一小段区域外,无内含子序列。每个线粒体含数个m tDNA,动物m tDNA 约16-20kb,大多数基因由H链转录, 包括2个rRNA , 14个tRNA 和12个编码多肽的mRNA , L链编码另外8个tRNA和一条多肽链。mtDNA上的基因相互连接或仅间隔几个核苷酸序列, 一些多肽基因相互重叠, 几乎所有阅读框都缺少非翻译区域。很多基因没有完整的终止密码, 而仅以T或TA 结尾,mRNA的终止信号是在转录后加工时加上去的。
线粒体在形态,染色反应、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活动状态、遗传体系等方面,都很像细菌,所以人们推测线粒体起源于内共生。按照这种观点,需氧细菌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以后,有可能在长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现在的线粒体。在进化过程中好氧细菌逐步丧失了独立性,并将大量遗传信息转移到了宿主细胞中,形成了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遗传体系确实具有许多和细菌相似的特征,如:①DNA为环形分子,无内含子;②核糖体为70S型;③RNA聚合酶被溴化乙锭抑制不被放线菌素D所抑制;④tRNA、氨酰基-tRNA合成酶不同于细胞质中的;⑤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酰基tRNA是N-甲酰甲硫氨酰tRNA,对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敏感对细胞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不敏感。
此外哺乳动物mtDNA的遗传密码与通用遗传密码有以下区别:①UGA不是终止信号,而是色氨酸的密码;②多肽内部的甲硫氨酸由AUG和AUA两个密码子编码,起始甲硫氨酸由AUG,AUA,AUU和AUC四个密码子编码;③AGA,AGG不是精氨酸的密码子,而是终止密码子,线粒体密码系统中有4个终止密码子(UAA,UAG,AGA,AGG)。
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其突变率高于核DNA,并且缺乏修复能力。有些遗传病,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肌阵挛性癫痫等均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
在各种细胞器中,线粒体具有特殊性,因其含有核糖体且自身带有遗传物质。线粒体DNA是环状的,且有一些和标准真核生物遗传密码不同的变化。
这些特性导致了内共生学说——线粒体起源于内共生体。这种被广泛接受的学说认为,原先独立生活的细菌在真核生物的共同祖先中繁殖,形成今天的线粒体。
这种说法还被应用与科幻小说当中,其中小说《寄生前夜》说的是,在亿万年间,生物都在不停的进化。在生物的体内,直接提供能量的线粒体进化速率快于生物本身,以致现在线粒体已经有了意识,并且拥有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幻化出人形。于是在某个时刻,线粒体终于爆发了,它们要消灭人类,主宰这个世界。
事实上,在科幻领域中,线粒体是十分广泛而流行的题材,不仅小说,在电视剧集《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人型赛昂人的基因最终进入人类的细胞,成为线粒体。片中那个"关系着人类与人形赛昂人生存亡"的混血小女孩赫拉,正是生活在15万年前的,当今人类的"线粒体夏娃"。
线粒体的起源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假说,积内共生假说和分化假说
内共生假说:线粒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性细菌(该细菌有可能是革兰氏阴细菌);这种细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线粒体。
证据:1 它的基因组大小,形态,结构与细菌相似。都由裸露、环状双链DNA构成,不含组蛋白。
2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合成一部分自己需要的蛋白质。
3内外膜结构,成分差异大,外膜与细胞内膜相似,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
4与细菌一样能用二分裂繁殖自我
不足之处:
从进化角度,如何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体反而
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不能解释细胞核是如何进化来的,即原核细胞如何演化为
真核细胞?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
核生物基因组中不存在内含子,如果同意内共生起源
学说的观点,那么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内含子
从何发生?
分化假说:线粒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发生是由于质膜的内陷,再分化后形成的。
主要内容: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
◆成功之处: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与演化的渐进过程。
◆不足之处:
◆实验证据不多
◆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菌在DNA分
子结构和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
◆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酶、RNA酶和核糖体
的来源也很难解释。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能否起源于细菌的核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